据新浪财经报道,9月11日,西贝董事长贾国龙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定会起诉罗永浩,旗下餐厅还将推出“罗永浩菜单”。“预制菜”话题被再次推向舆论中心。
事件起源于9月10日罗永浩发布的一条微博。罗永浩称,西贝多数菜品为预制菜,“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面对罗永浩的“炮轰”,贾国龙的回应显得格外激动。贾国龙对媒体表示,餐饮行业不回避预加工菜品,但“我们不是预制菜,国家对预制菜有严格定义”“按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而且100%不是预制菜”“罗永浩说全是预制菜,太恶心了,挺伤我们的”。
罗永浩随后密集发布多条微博表态,称“即使它(预制菜)真的卫生,也非常荒唐,正规厂商生产的罐头最卫生,你想去饭馆吃罐头吗?”“哈哈,牛大骨现煮,莜面现搓,塑料袋现剪,微波炉现打,准备好的话术现读。”



事实上,这已不是西贝第一次因“预制菜”问题陷入争议。近年来,随着餐饮工业化进程加速,预制菜逐渐成为中餐标准化的重要路径,但也因新鲜度、健康性、价格合理性等问题频频被推上舆论风口。西贝定价策略与产品模式一直备受舆论关注,曾被部分消费者贴上“价格贵”“性价比低”的标签。
值得注意的是,贾国龙在回应中特别强调了“国家规定”。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明确预制菜定义和范围。通知明确,预制菜应当兼具预制化和菜肴的特征,突出工业化预加工特点和菜肴属性,具备和符合规模化、标准化、洁净化、规范化食品生产加工特点和要求。预制菜是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
从消费者认知来说,“预制菜”三个字背后代表的,更多是一种“非现制”的笼统印象。罗永浩的发言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也正是击中了这一心理:消费者不希望以现炒菜的价格,去吃加热而成的预加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