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多位前沿科技人士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上,带来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最新思考。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认为,真正让AI干活,这个领域还是一片荒漠,现在还处在大规模爆发性增长的前夜。
王兴兴:现在是“AI干活”
大规模爆发性增长的前夜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认为,当前具身智能发展在高质量数据以及模型算法层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在数据层面,采集和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同时数据的利用率也需要提升。在模型层面,当前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并不理想,并且在机器人领域,模型与机器人的控制模态对齐也是难点。
尽管存在挑战,但王兴兴对未来依旧十分乐观,他认为,现在创新创业的门槛已经大幅降低,年轻创新者迎来了好时代,真正可以用AI工具去实现新创意。“真正让AI干活,这个领域还是一片荒漠,现在还在大规模爆发性增长的前夜。对我个人而言,这个时代是非常激动人心的。”王兴兴说。
王坚: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
是推动AI往前走的必需环节
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表示,2025年,开源成为了AI竞争的关键变量。从代码开源变为资源开放,是AI时代的革命性变化。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是推动AI往前走的必需环节,开源模型与闭源模型的选择,变成了AI竞争的关键变量。
在太空领域的AI应用方面,王坚表示,在通讯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之后,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出现第四种卫星,即“计算卫星”。
5月14日,之江实验室第一次把12颗卫星同时送上了天,在这12颗卫星组成的星座上,第一次把8B参数模型放到太空中去。王坚解释,这是把一个跟地面上一模一样、完完整整的大模型送上了太空。这12颗卫星到了太空后,能保证只要卫星到达的地方,就可以完成对所有数据的处理。
王坚说,这个项目被命名为“三体计算星座”,希望有无数的主体来共同完成这个星座,共同分享太空,并在未来真的把每一颗卫星开放给全世界的任何一个人。这也为未来的深空探索打下基础。在把卫星送到太阳轨道后,数据几乎没有办法传回到地面再做处理,只有把AI和算力送入太空,人类才有可能真正地走出地球。
韩歆毅:AI医疗的出路是人机结合
蚂蚁集团CEO韩歆毅分享了蚂蚁在AI医疗健康领域的思考和实践。谈及蚂蚁探索AI医疗健康领域的原因,韩歆毅强调了“刚需+中高频”的双重特性。他表示,医疗虽属低频行为,健康管理却是高频需求,两者结合可为AI深度服务提供土壤。
韩歆毅认为,AI医疗的终极目标在于能像专业医生一样,提供个性化、精准且可信的建议,包括了解用户身体状况、持续健康管理等。而要实现这一点,通用大模型在相当长时间内将难以替代垂类的专业大模型。“专业能力强本身就是一条护城河,用得越多、越了解用户。这种深度认知恰恰是许多基础通用大模型很难做到的。”
韩歆毅表示,相当长的时间内,AI都更应该是医生的助手。“AI医疗唯一的出路就是人机结合。我们希望能让名医分身有术,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和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同时让大量的基层医生有很好的助手。”他说。
朱啸虎:下一个字节、小红书
今年应该已经成立
“在AI领域,明年应用将会大爆发,下一个字节、下一个小红书今年应该已经成立,创业者应该有很多机会,大家一定要有勇气去闯星辰大海。”在谈及AI商业模式与创业机会时,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表示。
朱啸虎对成长比较快的AI企业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美国B端创业居多,中国则擅长C端。“大家做AI差异都在AI之外,在AI以外构建差异化的用户体验有大量的‘玩法’。”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