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枢纽,其健康程度直接关系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期以来,如何在“义”与“利”之间取得平衡,一直是市场各方参与者面临的核心难题。传统观念中,“义”与“利”常被置于对立面,形成了“义利零和”的思维定式。然而,构建一个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迫切需要实现从“义利零和”到“义利共生”的观念转变和文化重构。
在“义利零和”思维下,部分市场参与者将追求经济利益视为唯一目标,将社会责任和伦理约束视为负担和成本。这种观念导致了一系列市场乱象: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投资者短线炒作、中介机构合谋舞弊等问题屡见不鲜。事实上,这种零和思维不仅在伦理上站不住脚,在经济逻辑上也难以自洽。研究表明,缺乏“义”的约束,短期可能获利,但长期必然损“利”。2020年爆发的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通过欺诈手段获取短期利益,最终导致公司濒临破产、投资者损失惨重、中概股整体信誉受损的多输局面。
义与利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这里的“义”,指的是资本市场参与者的社会责任、伦理准则和长期价值取向,没有“义”,市场将失去底线;“利”则是合理的经济回报和市场效率,没有“利”,市场将失去活力。“义利共生”的内在逻辑在于:恪守“义”的准则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效率、增强系统韧性,最终为参与者带来更可持续的“利”。反之,正当的“利”又能够为“义”的实践提供物质基础和激励动力。华为公司的发展历程就是“义利共生”的生动例证。公司长期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主张,持续高强度投入研发,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未动摇其原则和底线。这种对“义”的坚守,最终换来了客户的信任、员工的忠诚和市场的认可,实现了长期稳定的“利”。
上市公司、投资者、中介机构,作为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在资本市场文化价值观重构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基石,应当成为“义利共生”的首要实践者。A股市场的5400多家上市公司,在3000万各类企业中属于佼佼者。上市公司需要超越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狭隘观念,确立兼顾股东、员工、客户、社区和环境等多方利益的价值观。在实践层面,应当建立健全ESG治理架构,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和日常运营;诚信披露,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制衡和监督机制;专注主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通过创造真实价值获取可持续利润。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市场近六成上市公司营收正增长,超四分之三上市公司实现盈利,2475家上市公司净利润正增长,1943家上市公司营收、净利双增长;A股市场共有810多家上市公司推出2025年中期现金分红计划,分红规模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市场研发投入超8100亿元,同比增3.27%。A股上市公司的市场生态和商业文明形态在同频共振中呈现出向好态势。
投资者作为市场资金供给方,应当成为“义利共生”的重要推动者。机构投资者应当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责任投资理念,通过积极股东策略引导上市公司改善治理、创造长期价值。个人投资者应当摒弃投机心态,基于基本面分析做出投资决策,避免盲目跟风炒作。全体投资者需要意识到:只有投资于那些恪守“义”的原则的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利”。
中介机构作为市场“看门人”和社会财富的“管理者”,应当成为“义利共生”的坚定守护者。投行、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需要恪守独立性和专业性,切实履行核查验证职责,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中介机构应当重新审视自身的商业模式,改变过度依赖短期业绩的激励体系,建立与项目长期表现挂钩的考核机制,从源头上遏制合谋舞弊的动机。越来越多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开始将“长期主义”和“客户视角”融入自身的基因中,例如国金证券提出“重信任、重长期”的考核导向,在投行与财富管理业务中强化项目质量与客户回报。事实上只有在投资端让广大投资者有回报、有获得感,才能推动居民储蓄资金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实现投融资的良性循环。
监管部门在推动“义利共生”文化形成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首先,监管部门需要完善制度供给,建立健全鼓励“义利共生”行为的规则体系,包括强制ESG信息披露、完善公司治理标准、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等。其次,监管部门应当强化监督执法,对市场违规行为“零容忍”,切实提高违法成本,让失信者付出沉重代价。再次,监管部门需要加强预期引导,通过典型案例宣传、最佳实践推广等方式,明确传达监管价值取向,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清晰且一致的行为预期。值得一提的是,监管部门应当注重构建激励相容的机制,要使恪守“义”的市场参与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利”,从而实现“义利共生”的良性循环。
实现从“义利零和”到“义利共生”的转变,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这种文化重构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如晋商的“利以义制”、徽商的“以义为利”等思想,都为现代资本市场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营养。同时,也需要借鉴国际市场先进经验,将ESG投资、负责任银行原则等国际共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兼具中国特色和全球视野的资本市场文化价值观。这种文化重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市场各方主体共同努力,通过制度创新、行为改变和理念传播,逐步形成“义利共生”的市场生态。当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获得更多资本青睐,当恪守信义义务的机构赢得更多市场机会,当理性负责的投资者获得更稳定回报时,“义利共生”的良性循环就会加速形成。
资本市场不仅是资金配置的名利场,更是价值观碰撞和选择的修道场。从“义利零和”到“义利共生”的转变,是中国资本市场叙事风格的转变,也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和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市场主体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共同构建一个既能创造经济价值又能增进社会福祉的资本市场生态。只有当“义”与“利”从对立走向统一,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发挥其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福祉的功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这既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