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山东省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结果出炉,风电项目机制电价为0.319元/kWh,光伏项目机制电价为0.225元/kWh。这也是全国首个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结果。
山东省2025年新能源机制竞价出清结果公示显示,参与的光伏项目共1175个项目,其中集中式项目7个,其余均为分布式光伏项目。光伏项目规模为1.265 GW,机制电量比例为80%,机制电价0.225元/kWh,执行期限为10年。
风电项目共25个,包含一个近海风电项目,风电项目规模共计3.5911 GW,机制电价为0.319元/kWh,机制电量比例70%,执行期限10年。
机制电价是今年发布的“136号文”中提出的新型电价结算机制,主要是为了平衡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的波动性与企业收益。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136号文”,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新能源全电量无差别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并提出在市场外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要求各地在2025年底前出台并实施具体方案。
按照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对纳入该机制的电量,当市场交易价格低于机制电价时给予差价补偿,高于机制电价时扣除差价,即采用 “多退少补” 的差价结算方式。
其中,2025年6月1日及以后投产的增量项目,纳入机制的电量规模,即机制电量,根据国家明确的各地新能源发展目标完成情况等动态调整,机制电价由各地通过市场化竞价方式确定。
这也意味着新能源项目的收入构成发生变化,由原先的保障性收入为主,转为市场交易收入+价差补偿收入-辅助服务分摊费用。
较高的机制电量比例,意味着企业有较大比例的电量能按照相对稳定的机制电价结算,减少因现货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收益不稳定风险。
机制电量的比例以及机制电价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新能源项目收入。因此,全国首个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结果备受业内关注。
针对上述山东新能源竞价结果,有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称,光伏机制电价太低,对光伏行业来说是一个不好的开头。
“竞价结果略低于此前预期。”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晓斌对界面新闻表示。据其此前根据成本预算(含中间费),预计光伏机制电价在0.26元/kWh以上。
当前结果意味着,如果按此价格执行,部分光伏项目可能要面临赔钱干的境地。在张晓斌看来,这也是目前国家要大力发展风电的信号。
张晓斌称,此次竞价参与的企业较多,且大部分是户用项目,光伏机制电量太少,充足率超300%。
充足率指可用装机容量与最大负荷需求的比例,充足率越高,意味着竞争越激烈。“如果给光伏的机制电量太多也不合适,不符合当前趋势和机制电量的逻辑。”张晓斌称。
山东虹知数科副总经理卢嘉斌则对界面新闻表示,按照当下市场行情观察,如果新能源项目全部按照山东省现货市场价格结算,价格将会更低。
对于此次风电与光伏机制电价差距较大的原因,卢嘉斌表示,这主要因为出力的时间价值不同。“中午是光伏出力的时间段,但此时现货价格相对较低;谁能在晚上电价高的时间段多发电,那谁的时间价值就会更高一些。”
山东是新能源装机大省,已连续八年光伏发电装机稳居全国第一,尤其是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大,约占光伏总装机的65%以上。截至2024年底,山东省累计光伏装机约73 GW;累计风电装机约27 GW;新型储能装机约15.5 GWh。
今年5月,山东省发改委印发《山东省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及配套《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这是全国最先针对“136号文”出台的省级配套细则。
8月,山东省公布了《山东省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为存量和增量项目制定了不同的规则。其中,2025年6月1日前投产的存量新能源项目全电量参与市场交易后,机制电价水平按国家政策上限执行,统一明确为每千瓦时0.3949元(含税),即136号文规定的新能源存量项目的机制电价不高于当地煤电基准价。
单个项目机制电量上限原则上与现行具有保障性质的相关电量规模政策相衔接,执行期限按照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剩余小时数与投产满20年较早者执行。
2025年6月1日起投产的增量新能源项目,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单位明确机制电量规模、执行期限,通过价格竞争方式确定机制电价水平。
2025年竞价工作原则上于8月组织,竞价申报充足率不低于125%。自2026年起竞价工作原则上于前一年10月份组织,并根据新能源发展状况,适当优化调整申报充足率。
10月,山东即将进行2026年的新能源竞价工作。张晓斌预计,届时光伏报价可能会更低,为了中标,会出现更多企业报出地板价。
“要么别干,干了就少赔当赚吧。”张晓斌称。
至于未来其他省市的竞价结果,张晓斌认为,要看各省情况因地制宜,和各地对于负荷的需求等有很大关联,但各省大方向应该都会跟山东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