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产证券化(ABS)市场再传捷报——9月11日,随着“京东科技-京诚系列14号7期供应链保理合同债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等9只产品正式对外公布发行安排,年内企业ABS发行数量成功突破1000只大关,达到1006只,对应发行金额合计8902.63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企业ABS发行节奏自2022年起便呈现逐年提速态势。从时间节点来看,2025年达成“发行破千只”这一目标,分别较2022年、2023年、2024年提前66天、53天与47天。这不仅直观印证了市场对ABS融资工具的认可度持续攀升,更凸显出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融资结构的效率正在加速提升,为资本市场注入强劲活力。
针对年内企业ABS发行进一步提速的原因,受访专家表示,首先,政策环境持续优化,监管框架日益完善,为企业ABS的发行提供了更加便利和稳定的制度保障;其次,市场参与主体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认知不断深化,投资者结构更加多元,流动性进一步增强;最后,企业在融资成本、期限结构等方面的需求推动其更加积极地运用ABS工具,尤其基于供应链金融、不动产等底层资产的证券化产品创新活跃、接受度高。
资产类型不断丰富
通过梳理年内企业ABS发行情况发现,从底层资产结构来看,市场清晰呈现出“传统品类稳占主导、新兴领域加速扩容”的特点,资产类型的丰富度较往年显著提升。
一方面,传统优势品类依旧是发行“主力军”。其中,融资租赁债权ABS(191只)、一般小额贷款债权ABS(148只)、供应链应付账款ABS(141只)、企业应收账款ABS(139只)、银行/互联网消费贷款ABS(132只)。这五大类传统产品合计发行量便达751只,占年内总发行数量的比例超七成。
另一方面,新兴底层资产领域的突破性增长成为市场突出亮点,尤其以数据要素、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品类表现抢眼。
以数据资产ABS为例,自市场首单数据资产ABS——“平安-如皋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数据资产)”于4月份正式发行后,数据资产ABS的创新实践进入加速期,覆盖场景不断延伸,在运作模式上也进行诸多尝试,如7月份上市的首单数据资产赋能ABS,其创新点在于引入了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中投保)旗下子公司中投保信裕的核心数据资产,将数据的“赋能价值”与“收益属性”绑定,既拓宽了数据资产ABS的运作边界,也为行业提供了全新范本。
东方金诚结构融资部执行总监张文玲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据资产ABS的落地,有望成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的重要工具,并通过资金反哺机制加速科技创新转化,该类ABS将推动“数据确权—资本对接—研发迭代”的科技金融良性循环,使得资产证券化工具服务实体经济的范围不断延展。
从发行规模来看,年内大规模企业ABS产品的频繁现身,也成为今年市场的重要特征。数据显示,年内发行的1006只企业ABS中,发行规模在20亿元及以上的有76只,同比增长11.76%。其中,“中信金融资产云帆1期实体赋能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更是以100.10亿元的发行规模,不仅跻身年内企业ABS单只规模前列,更创下信托受益权ABS产品领域的规模新纪录。
大规模产品的增多,既体现出头部企业对ABS工具的规模化运用能力增强,也反映出市场对优质底层资产的承接能力进一步提升,为企业批量盘活大额存量资产提供了有效路径。
在张文玲看来,基于年内企业ABS发行表现,2025年全年企业ABS市场规模有望增长30%左右,达到1.5万亿元,接近2021年企业ABS发行规模最高点。未来企业ABS市场最值得关注的“新变量”可能在于发行机制的不断突破,如公募REITs、持有型不动产ABS、类REITS等产品之间的联动机制。企业ABS作为权益型产品,可弥补公募REITs在资产覆盖范围上的不足;类REITs作为债权型产品,能提供更稳定的现金流支持,两者结合既丰富了底层资产类型(如新兴物业类型),又增强了市场流动性,形成互补。
政策市场企业协同发力
事实上,年内企业ABS发行提速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市场、企业三方协同发力的结果。
从政策层面看,今年监管部门持续优化ABS市场环境。一方面,鼓励多行业探索资产证券化,如4月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统筹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证券化、保险等工作,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9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另一方面,政策还聚焦效率提升与领域倾斜,如9月份,上海证券交易所为资产支持证券扩展分配并启用267000—269999代码段,清晰释放支持ABS加速发展信号。
从市场层面而言,参与主体认知深化与投资者结构优化成为关键推力。随着ABS产品逐步进入险资、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的配置视野,市场投资者从早期以券商资管、基金公司为主,拓展至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信托计划等多元主体,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差异化搭配,不仅提升了市场流动性,也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ABS产品提供了承接空间。
中证鹏元结构融资评级部高级分析师孟洋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自2023年10月份沪深交易所批准5家保险资管机构试点开展ABS业务之后,保险资管机构能够以投资者和管理人双重身份参与交易所ABS业务,这一参与者的亮相为ABS市场带来了新活力。相对来说,险资资金期限较长,更青睐于久期长、收益率高的产品,而企业ABS产品现金流回报期长且较为稳定、收益相对同评级企业债更高。此外,ABS产品本身破产隔离的结构设计进一步降低了债券违约风险,也符合险资低风险的安全性偏好。
从企业需求角度看,ABS工具与企业融资诉求的高度契合,推动其运用频率持续提升。对于有长期资金需求的企业,通过ABS实现的“资产出表”可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尤其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核心企业通过发行供应链应付账款ABS,既能帮助上下游中小企业提前回笼资金,也能降低自身应付账款压力,形成“双赢”格局。此外,针对不动产、知识产权等存量资产,ABS成为企业“轻资产化”转型的重要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企业ABS市场在规模持续扩容的同时,也面临基础资产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部分产品底层资产现金流稳定性不足、资产池分散度不够,不仅增加了信用风险,也可能影响投资者信心,成为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潜在瓶颈。因此,未来要推动企业ABS市场持续健康发展,需从多维度发力破解痛点。
在孟洋看来,从发行人的角度可以考虑通过政策引导拓宽ABS产品能够入池的基础资产范畴,提高发行人参与ABS的动力;从投资人的角度可以通过优化二级市场交易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的方式吸引更多元化的资金进入ABS市场,提高市场流动性。此外,应该继续完善优化存续期管理标准、估值方法、交易机制、税收、信息披露等基础制度和配套政策,通过降低发行人的运作成本,提高市场效率、聚焦国家战略重点支持的产业、降低投资者风险等多个角度深化ABS市场和实体经济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