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饶
近年来,RWA(现实世界资产)的讨论逐渐成为数字金融与区块链行业的核心议题。伴随区块链技术与智能合约的不断成熟,市场正在寻找新的资产类别,以解决现实经济中存在的流动性不足与融资效率低下的问题。
过去几年,市场曾围绕合成资产、代币化股票、证券型代币发行等展开过探索,但这些创新大多聚焦于金融资产,其本质是对既有证券化路径的延伸和补充。由于这类资产的流动性与制度基础较为成熟,其在中国的应用空间有限,并不构成RWA落地的核心赛道。相反,在非金融资产领域,中国市场拥有广阔的潜力与现实需求。无论是不动产、大宗商品、绿色能源资产、基础设施项目,还是新兴的数据资产、算力资源、艺术品与无形资产,这些非金融要素长期存在确权难、估值难、流动性差、交易成本高的问题。区块链和RWA的结合,恰恰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以不动产为例,我国房地产市场规模庞大,但传统交易和融资渠道僵化,许多优质不动产资产因流动性不足,长期“沉睡”。近年来的REITs改革,已经展现出通过结构化工具改善流动性的可能性。然而REITs依旧受制于项目筛选、制度约束和投资者门槛,而区块链技术为其打开了新的通道。通过代币化,部分不动产资产可以拆分为数字权益份额,降低投资门槛的同时,提升交易效率与透明度,为原本缺乏退出机制的资产带来全新流通空间。
大宗商品与能源资产同样值得关注。中国作为制造业与能源消费大国,对大宗商品和能源资产的金融化需求一直存在。通过RWA形式将这些资产数字化,不仅可以改善其流通效率,还能服务于绿色低碳转型目标。
与此同时,数据与算力资产正在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相对于传统实物资产,数据和算力的确权与流通问题尤为复杂,长期困扰着市场主体。通过RWA路径,可以将企业或个人的数据资产确权并分割为可交易的代币化权益;算力资产则可以通过链上化转变为分布式的共享资源,供不同用户或企业调用。这不仅拓展了数字要素的交易边界,也为数据要素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制度抓手。
艺术品与无形资产同样是RWA在中国的重要落地场景。长期以来,艺术品市场规模庞大但交易不透明,估值机制不完善,投资者进入门槛较高。若能通过代币化拆分所有权和使用权,不仅可以降低参与门槛,还能改善流动性,拓展艺术金融的市场深度。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专利权等,同样存在确权与流转困难的问题,RWA可以为其提供透明、可追溯的登记与交易机制,从而推动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笔者看来,中国RWA市场的创新价值,首先体现在对非金融资产流动性的改善。大量现实中存在的“沉睡资产”,由于缺乏市场化流通渠道,未能有效释放潜能。通过RWA,企业可以将订单、设备、库存等资产转化为数字化权益,并在链上实现融资与交易,这为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其次,非金融资产的代币化有助于降低投资门槛,推动普惠金融。过去,这些资产往往只有少数机构或大企业才能够参与,而通过区块链的拆分机制,更多普通投资者也能以较低成本参与其中。再次,RWA依托区块链的技术特性,可以提升市场的透明度和交易效率,降低欺诈与篡改风险,为投资者保护提供新的手段。最后,非金融RWA资产的引入,还能够为链上金融活动提供更加稳健的底层支撑,使得DeFi等新兴金融形态能够脱离对加密货币的单一依赖,获得更加稳定的资产基础。
当然,非金融资产的链上化也并非没有挑战。最大的难题在于确权与估值。无论是不动产还是数据与算力,其确权机制能否清晰、估值方法能否透明,将直接决定RWA的可信度与可持续性。如果确权不明、估值随意,那么代币化只会成为投机炒作的工具,甚至可能加剧风险。此外,如何保障链上代币与现实世界资产之间的稳定连接,也是RWA必须跨越的门槛。一旦底层资产在现实中发生违约或失效,链上代币的价值就会受到直接冲击。因此,在推动RWA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起稳健的风控与合规体系。
未来中国RWA市场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在三个方面形成突破。第一,制度规则需要与时俱进。监管机构应当针对非金融资产的属性,建立分层分类的监管框架,既保障创新发展的空间,又防范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第二,标准化建设必须加快。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应共同推动RWA的团体标准与行业标准制定,从确权、估值到交易环节形成规范,确保市场透明与兼容。第三,场景化探索必须深化。RWA不是抽象的概念,只有落地到具体的资产类别,才能展现其价值。中国完全可以在不动产、绿色能源、数据算力、艺术品等领域率先开展探索,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笔者认为,RWA的探索最终必须回到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如果RWA能够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绿色低碳转型和普惠金融结合,便能为解决中国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提供新路径。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