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权
在北京部分社区,新能源车主已能体验“点外卖式”充电服务:手机端下单选择充电量,待移动充电车抵达指定位置后,远程开启充电口即可等待车辆满电。目前这类服务正处于拓展初期,相关企业已在北京、上海、河南等地的老旧小区、企业园区及高速服务区投放数十台设备,充满一台车约需一小时,收费参照区域固定充电桩价格,部分时段还设优惠。这种贴近用户需求的创新模式,让新能源车主看到补能便利化的希望。
充电困境的核心,是供需失衡与场景适配不足的双重制约。从硬件布局看,北京每万辆新能源车对应公共充电桩不足千个,而老旧小区因电力容量有限、车位产权复杂,固定充电桩安装率不足,这也正是移动充电车瞄准老旧小区投放的原因。但现有移动充电车单台仅能服务3—4辆车,面对早晚高峰集中需求仍显乏力。运营层面的痛点更直接:上海网约车司机曾因充电桩离线、扫码失败,单日充电成本额外增加280元;第三方平台虽接入超120万台充电桩,电量标注误差率却达8.3%;车企专属桩预约成功率高,却仅限品牌用户使用。67%的车主曾因跨平台切换、操作繁琐遭遇充电尴尬,物理缺口与运营低效交织,让“续航焦虑”始终伴随新能源车主。
破解充电困局,需要构建“场景适配+系统协同”的解决方案。政策层面,不能仅以固定车位作为新能源指标申请前提,应针对老旧小区推出“电力增容+共享充电桩”组合政策,强制新建小区、公共停车场配建充电桩,同时将移动充电车纳入城市应急补能体系。市场层面,需打破车企与运营商的数据壁垒,借鉴高德地图的聚合模式,建立跨品牌、跨平台的智能调度系统——用户无需切换APP,即可实时查看充电桩状态、预约移动充电服务,减少信息不对称。成本控制上,可推广昆山“光伏+储能+换电”一体化驿站模式,通过清洁能源降低运营成本,反哺用户形成价格优惠。
用户体验的细节优化同样关键。当前充电流程中,预约超时、支付繁琐、故障报修难等问题,直接影响使用获得感。车企可优化车载系统,根据剩余电量自动推荐附近充电桩或预约移动充电;运营商需建立设备巡检机制,将充电桩离线率控制在5%以下;平台应规范电量标注与收费公示,对虚假信息实施惩戒。北京“点外卖式”充电的优势在于便捷,但需进一步简化下单流程,比如通过车机系统直接发起预约,无需额外下载APP,让服务真正贴近“外卖式”的即时性与便利性。
新能源汽车普及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而充电便利度是决定这一进程的关键变量。从北京社区的“点外卖充电”到昆山的“秒级换电”,创新实践已勾勒出补能便利化的可能,但要让这种便利覆盖更多场景、惠及更多车主,还需政策持续发力破除壁垒,市场主体协同优化服务,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当每一位新能源车主都能在需要时快速补能,无需为充电排队、找桩焦虑,绿色出行才能真正融入日常,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