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发文称,期货市场资金总量自7月下旬突破2023年高点后继续增加,目前已突破1.9万亿元,成交持仓平稳增长,表现出较强的活力。今年1至8月,期货市场(含期货和期权)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21.7%和22.9%。8月末,全国期货市场持仓量同比增长19.8%。同时,全市场成交持仓比约为0.77,与去年同期持平,交易平稳有序。
对期货市场今年以来的显著增长,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引导、宏观环境改善及产业内在需求是三大核心驱动力。
宏源期货研究所分析师范智颖认为,政策层面,国内相关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优化了产业布局,增强了供需格局改善预期,吸引资金流入相关期货品种;宏观层面,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推升对冲需求,关税谈判进展提振市场信心,带动期货市场成交量随之增加;产业层面,新能源等品种价格波动加大,企业通过套期保值稳定经营的意愿显著增强,推动产业资金入场。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保持稳健增长,其核心动力是实体产业对风险管理的刚性需求。”中州期货副总经理黄帅表示,与此同时,国内监管部门持续强调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定位,不断优化制度、丰富产品和工具,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了期货市场的流动性,给市场健康蓬勃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信心。
作为衡量市场运行质量的关键指标,成交持仓比是指一定时期内市场成交量与持仓量的比值,其稳定性能够反映我国期货市场成熟度的提升。
“企业参与期货套保具有持仓周期长、交易频率低的特点。”浙商期货研究所副经理王文科告诉记者,成交持仓比值的稳定反映出期货市场短期投机热度可控,更多资金倾向于持有头寸以实现套保等中长期目标,产业客户参与度提升,市场结构更优化、功能更健全、服务实体更精准。
多个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据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交易报告库数据显示,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场外衍生品交易业务中,产业客户持仓占比(以持仓名义本金计)在“十四五”期间逐年提升,并于近日首次突破50%,反映出风险管理子公司场外衍生品交易业务的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我国期货市场在助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经济金融安全和社会预期稳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文科表示,期货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对冲价格、利率波动等风险,稳定经营预期,同时,期货市场的价格信号也能为企业决策和政府调控提供参考,避免资源错配,助力经济结构优化。黄帅也表示,期货市场不仅能够为实体企业提供了一个高效透明的风险转移场所,还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大宗商品领域的国际定价话语权。
展望未来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空间,受访人士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品种与工具的创新。王文科建议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加快推出重点领域品种,如新能源金属、碳排放权等。黄帅呼吁深化产品和工具创新,满足中小企业精细化风险管理需求。
二是市场参与者的培育。王文科提出,下沉服务中小微企业,简化套保流程、降低参与门槛。黄帅认为,需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全球投资者,提升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科技赋能体系的建设。黄帅认为,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可提升交易结算效率,加强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提供更精准的风险管理分析。范智颖同样表示,科技赋能将优化市场运行效率,推动期货市场服务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