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引擎轰鸣作响,当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浪潮奔涌向前,重庆资本市场正以澎湃力量为这座工业重镇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重庆证监局锚定区域发展坐标,立足辖区实际,紧扣新“国九条”及资本市场“1+N”政策导向,多措并举助力相关主体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枢纽势能”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发展动能”,以实际行动积极服务重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继往开来,砥砺前行。未来,在重庆资本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重庆证监局将发挥怎样的服务作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一步走深走实的背景下,重庆证监局如何积极融入其中?带着上述问题,上海证券报近期专访了重庆证监局相关负责人。
上海证券报:近年来,重庆上市公司群体量质齐升,能否介绍一下我们在“支持优质科技创新企业上市”方面的相关情况?
重庆证监局:近年来,我们持续深化与重庆市委金融办等部门的协同服务机制,实施企业上市“千里马”行动,加强科技创新企业的挖掘培育,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2020年以来,重庆市共新增境内上市公司27家(含迁入2家),其中25家为科技型企业。目前,2家科技企业申报IPO,辅导备案企业中近九成也是科技企业。2022年重庆科创板上市企业实现“零”的突破,2023年9家科技型企业境内首发上市,数量位列西部地区首位。截至目前,重庆共有科创板上市公司3家、创业板上市公司12家、北交所上市公司6家,上市公司板块结构持续优化。
同时,我们也积极引导私募基金投向科创领域。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有关数据,近五年,重庆市股权投资基金投资高新技术、初创科技企业家数逐年增长,由2021年的373家增至2025年5月末的604家。投向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规模及占比逐步提高,截至2025年5月底,重庆市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高新技术和初创科技企业277.19亿元,较2021年增长1.25倍,占重庆市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总规模的比重由8.84%提高至16.54%,有力地支持科技企业上市。
上海证券报:重庆上市公司群体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已展现出较强支撑力,结合相关政策导向,重庆证监局在助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重庆证监局:近年来,我们加强央地协同,深入落实《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强化工作合力,“一司一策”谋划实施上市公司质量提升计划。如与重庆市国资委签订《资本市场助力市属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备忘录》,制定《市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发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5年)》。同时联合市委金融办制定《常态化走访上市公司工作方案》,实现调研走访“全覆盖”,积极回应并协调解决公司合理诉求。
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服务地方经济能力逐步增强。截至2024年末,78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05万亿元,2家公司市值超千亿元,均为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行业龙头企业。69家实体类上市公司(剔除房地产建筑业、金融类)实现营业收入6702.19亿元,同比增长13.38%。制造业上市公司展现出较强发展韧性,10家汽车、摩托车行业公司实现净利润153.39亿元,11家医药及流通业公司实现净利润16.16亿元,两者合计占重庆实体类上市公司净利润的近70%,有力稳固实体经济基本盘。2024年,61家上市公司累计现金分红250.18亿元,同比增长49.83%。今年以来,48家公司实施2024年年报分红,合计派发现金131.72亿元。
在具体举措方面,我们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并购重组提高质量。2020年以来,15家公司定向增发融资605.34亿元。“并购六条”发布后,联合市委金融办印发《重庆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工作举措》,推动市政府设立并购重组基金,组建上市企业并购重组工作专班。重庆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提档加速,远达环保、新铝时代、涪陵榨菜、秦安股份等公司先后公告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发展动能持续释放。
上海证券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备受外界关注,能否总结回顾一下重庆证监局这五年来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上有哪些工作成效?
重庆证监局:我们充分发挥央地协同纽带作用,积极融入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与中国证监会系统单位的协作,凝聚各方力量,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任务落地,支持成渝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具体成效方面:一是构建常态化协作机制。建立互访会商协作机制,与四川证监局确定“1+5+2”多层次、常态化的交流协作机制,强化双方在日常监管、案件调查等方面的工作联动和信息共享。同时与沪深交易所密切协作,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发挥沪深北交易所西部(西南)基地作用,打造面向中西部的直接融资综合性服务窗口。
二是推动两地产业协同发展。与四川证监局加强沟通协作,结合两地产业比较优势,引导上市公司加强研发创新,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带动区域内产业集群发展,助力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联合推进行政司法协作。与成渝金融法院、四川证监局于2023年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凝聚“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合力,从信息共享、协同治理、执法联动等多个方面,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协同治理机制创新,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
四是推动行业机构加强合作交流。例如协同开展投资者保护工作,推动两地行业文化建设,深化两地区域性股权市场合作等。
结合川渝地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两个证监局未来也将持续探索务实举措,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加强金融和产业融合发展,发挥股债期市场功能,服务两地优势产业互补。支持两地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深化合作,支持两地股交中心巩固共享共建机制,探索争取更多创新举措,更好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
上海证券报:重庆证监局在促进辖区高质量发展方面,未来的工作有哪些着力点?
重庆证监局:未来工作我们将重点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来展开。
一是大力支持优质企业上市。依托重庆市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构建“416”科创战略布局的工作机制,推进各部门、区县政府深度协作,建立企业上市服务专班。精准识别企业,围绕企业需求提供服务,支持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借助市场专业机构力量,将本土培育和招商引进相结合,积极壮大重庆拟上市企业队伍,形成梯次培育体系。
二是积极推动企业并购重组。深耕重点领域尽快形成示范效应。引导市属国有上市公司进一步实施相关资本运作,培育壮大一批高市值、主业突出、创新能力领先、战略功能强大的市属国有上市公司。另围绕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支持汽车、医药等主要板块民营上市公司通过产业并购、资产注入等方式,加强同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打造“渝字号”产业链领航企业。与此同时,引导金融机构为并购重组提供适配产品和专业服务。
三是加力推动创新品种债券发行。强化部门协作,通过调研、座谈等方式,共同谋划推动债券市场服务辖区高质量发展相关举措。同时加大企业需求的摸排力度,形成台账管理,压实券商责任,重点推进,支持企业用好交易所债券市场创新融资工具,赋能产业升级。联合交易所对企业分类开展专题宣传培训,加强“一对一”政策指导。
四是宣传引导期现货联动发展。深化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和运用,引导重庆企业运用期货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稳定经营。结合重庆产业布局和重要大宗商品类别,统筹规划行业机构资源,系统化常态化开展期现货行业交流活动。推动期货交易所在重庆设立产融服务基地,引导上下游企业、专业机构参与期货交易所市场培育活动。
五是持续提升行业机构服务能力。例如,引导法人证券公司发挥投融资中介功能,主动服务企业和产业需求,做深专业研究,着力打造投行、投资、投研“三投联动”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绿色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等提供高质量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同时,引导期货经营机构深入研究产业需求,以客户为中心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实体企业个性化风险管理需要。此外,还将持续督促辖区私募机构合规运作,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为辖区私募股权基金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最后,积极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转型发展,推动其做精做细服务,以优质服务创造市场需求,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机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