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推动振兴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八万里兴安更加苍翠雄壮,莽莽林海焕发勃勃生机。
构筑森林防火立体防线
大兴安岭广大干部职工将森林防火作为头等大事,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地企协同、防扑一体、联防联控”机制,统筹推进“五统一”标准化体系建设,通过卫星监测、空中巡查、高点瞭望、地面巡护、物联感知等手段,实时监测万顷山林,依托三维雷电探测、无人机等新技术,为火情精准防控赋能增效,各区域各单位宁可向前一步形成重叠,绝不能后退一步形成空隙,实行跨区域协调联动,联合开展扑火演练,形成了全域覆盖、高效响应的防火网络,已实现连续7年“人为火不发生,雷击火不过夜”、14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
目前,大兴安岭正抢抓机遇,全力打造全国森林草原防灭火示范样板,加快培育森林防灭火领域新质战斗力,努力把祖国北疆绿色长城筑得更加牢固。
厚植林区生态绿色家底
近年来,大兴安岭把森林资源严格保护、科学经营摆在突出位置,完成森林抚育、森林可持续经营、退化林修复等任务近500万亩,启动实施呼玛河流域等一批区域“双重”工程项目,4处湿地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同时,常态化开展“兴安绿剑”等检查行动,坚决打击毁林开垦、猎捕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林区森林资源保持连续增长,森林蓄积量年均增长100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87.7%,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憨态可掬的狍子、活蹦乱跳的驼鹿经常与游客们“偶遇”,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系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围绕守护森林、江河、湖泊、湿地、冰雪等原生态风貌,大兴安岭积极探索建立“林长、河长、田长”联动制度,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把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作为主战场,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推动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3%,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2023年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如今的大兴安岭,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曾经的“高寒禁区”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主导型产业
2024年,大兴安岭入选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名单,推进林下经济和旅游两业并举,探索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具体路径。
在林下经济领域,大兴安岭地区深度挖掘山林中蕴藏的“绿色宝藏”,大力发展林菌、林果、林药等产业,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达81家,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数量增长至346个,“北极珍品汇”大兴安岭林下经济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建成运营,创新以桦树汁为代表的国有生态资源统一采集、销售、备案的“三统一”开发模式,带动从业职工年人均增收3300余元,2024年全区林下经济产值同比增长50.7%。在特色文化旅游领域,谋划开展夏季避暑旅游、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组织举办极地森林生态康养季、冰雪嘉年华等系列活动,创新打造森林民宿大会、冰雪武侠文化周等特色品牌,漠河林场自然林、七星广场、雪人木屋民宿成为黄金打卡地。2024年全区接待游客、旅游花费同比分别增长38.35%和64.58%。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未来,大兴安岭将继续全力守好生态安全底线,扎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价值实现,努力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大兴安岭力量。
数据来源:中共大兴安岭地区委员会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