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上午,A股、港股开盘后创新药板块下跌,创新药板块指数在早盘阶段跌超4%,恒生生物指数一度跌超7%。
市场震荡背后,源于有报道称,特朗普政府正研议一项行政命令,草案内容包括美企收购中国新药纳入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强制审查,并提高中国临床试验数据的FDA审核门槛,鼓励药品本土生产与采购,以及加快审批美国本土药企的临床试验申请等。意在严格限制来自中国的实验性药物与临床数据,以应对中国生物科技崛起对美国产业的威胁。
不过,市场的恐慌情绪很快缓和。
多位医药投资、分析人士对《健闻咨询》分析,上述消息的落地可能性较低,中短期内对创新药BD业务影响有限,更多是一种情绪上的扰动,并无更进一步实质性影响。
特朗普政府一纸草案,实质影响有限,却也从“对手”的视角揭示了创新药BD出海的方向和困境。
行政令意图强化BD交易审查,
但落地可能性极低?
所披露的行政令草案内容中,直接引起市场震荡的一项政策是: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将对美国跨国药企(MNC)从中国药企购买管线的BD交易进行更严格的审查。
数据可以解释这项政策背后的逻辑。今年上半年,我国创新药出海的BD交易总额已经接近660亿美元。截至2024年,源自中国的药物占美国FDA新药批准量约4%,按照目前的BD出海势头发展,摩根士丹利的报告预测称,到2040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35%。
数据反映出,未来可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上市新药将源于中国。
平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资深医药基金经理周思聪解释说,这件事情背后其实是两个利益集团的交锋,一方是美国的biotech公司以及他们身后的风投资金,相当于是国内创新药企在BD交易上的竞争对手,是游说白宫的主力。另一方是美国MNC公司,他们从长期购买海外资产当中获得了很多益处,大幅压缩了研发时间和成本,势必不愿接受限制购买中国资产的政策。
到2035年,美欧制药企业将有1150亿美元的药物专利到期,为了补足专利布局,MNC公司必须要购买新的管线,而目前中国资产质量好、成本低,是MNC公司最优的选择。这些大型MNC公司的意见对于该行政令能否落地举足轻重,周思聪说,“MNC公司在美国的影响力比小型的biotech要大得多。”
因此,多位资深医药投资、分析人士均表示,该行政令签署落地的可能性极低。
一家以BD出海业务立足的国内biotech公司人士也说,他听到消息一开始还有些紧张,仔细研究后松了一口气,“根据我们的判断,这项行政令落地的可能性很小,即便落地,受到影响的更多是MNC公司。而且我们的合作对象很多是欧洲的跨国药企,影响很有限。”
退一步讲,假如该项行政令落地,是否国内创新药的出海BD之路就彻底斩断?
另一位资深医药分析师刘宏(化名)表示,即便发生最坏的情况,MNC公司也可能采取合理规避审查的方式,例如以New-co的方式,在欧洲、新加坡、日本等境外地区成立合作公司,取得中国资产的权益。
一位长期研究美国市场的投资人张文鑫(化名)直言:“绕开的办法有很多,如果非要搞行政命令,只能伤到美国本土的MNC公司,伤不到别人。”
临床数据之困
行政令第二条引人瞩目的政策是:美国FDA将对来自中国患者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更严格的审查。这项政策瞄准的目标是谁?影响又有几何?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这项政策无论落地与否都不会改变现状,因为一直以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中国临床数据的审查都在趋严,中国药企做临床试验的时候,已经在尽力增加美国患者的数量。
周思聪解释称,“FDA的审查一直都很严,而且这些年一直在趋严,不仅是对中国的药企,对美国药企的申报审批也越来越严,这是个长期的趋势。中国创新药产品在海外都要重新做临床III期试验,这是没有悬念的,入组要求以白色人种为主,还要包括非裔、拉丁美裔等混合人种。”
目前阶段,能在海外做III期临床的国内药企是凤毛麟角,资金的短缺是最致命的短板。
例如临床试验招募一位肿瘤患者,在国内的费用成本在6、7万人民币左右,在海外将攀升至6、7万美元以上。因此,大部分国内创新药企选择保留专利的国内权益,通过BD交易将海外权益转让给MNC公司。
很多意在BD的创新药企,会选择做中美双报的临床I期试验。周思聪表示:“因为临床I期招募的患者数量少,费用上药企也能承担。而且这样可以先展示一部分临床数据,让MNC公司看见药品的价值,能卖出更好的价钱。交易结束后,MNC就会接手药品的临床试验,负责后续资金的投入。”
这些有中国药企参与的临床试验是否可能受到政策打压?业内人士认为可能性较小。
从性质上来说,刘宏反复指出,“临床数据核查本身是一个科学问题,它不是一个政治问题。”张文鑫也有相同观点,他认为针对中国临床数据的审查仍然是科学导向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临床试验对MNC公司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市场已经做出了选择,“强拆”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
张文鑫曾经深度参与过一家创新药企的投资和运作上市,他回忆说:“几年前这些MNC公司基本都不太敢跟中国的药企合作临床试验,但现在大家对中国临床试验的质量越来越放心,都想到中国来做临床,因为在中国做临床又快又好,医院多、医生多、病人也多。”
风波背后的警醒:出海还是要立足本国市场
业内基本认为该项行政令落地可能性极小,但它确实也呈现了创新药出海可能受国际政治因素干扰的隐忧。用更长期的眼光看,创新药的BD出海之路还能走多远?
周思聪认为,BD出海仍有5~10年的红利期,“至少在未来的5年内,因为有大量的专利要到期,大药企会对创新药资产维持一个非常高的需求。以默沙东为例,它的K药到2028年就到期了,还有两年多的时间,K药的销售额是300多亿美金一年,如果没有补足专利布局,它的产品收入将大受影响。”
只是发展的势头可能有高有低,未来能否保持今年上半年BD交易总额、单笔交易金额屡破纪录的势头,仍然不能确定。周思聪表示,“因为研发产出是有周期性的,不可能每年都维持高产的状态,很难预测一个稳态。”
张文鑫最近在忙活一家新公司,在中国寻觅好的资产。在他看来,“海外企业系统性地在中国找创新药资产,这是一件长期的事情。” 因为中国有人口的红利,这是可持续的,它能让中国biotech的研发成本比海外更低,做临床试验的资源比海外更丰富,这是BD红利能够持续下去的核心原因。
2025年,创新药BD出海最显著的变化是“大单”频现。
走到今天,对BD出海是“贱卖资产”的质疑声已经十分轻微。和铂医药、三生制药、石药集团的BD交易金额分别达到了超45亿美元、60.5亿美元和53.3亿美元,7月底,恒瑞与葛兰素史克(GSK)达成协议,将一款核心药物HRS-9821和另11个项目的全球权益授权,签下了首个百亿美元BD大单。
以前MNC公司对中国资产不够了解,但现在地板价、白菜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周思聪指出,“大家发现中国资产质量好、价格低,效率又高,未来BD出海的交易金额一定会长效地提高,这是一个原来被非常低估的资产估值合理化的过程。”
也有观点指出,白宫这项行政令草案的风波,也警醒了创新药企真正的出海还是要立足本国市场。
在BD交易爆火后,biotech公司面对BD的心态似乎有些过于狂热。有些小药企但凡有资产就拿出来重估,哪怕资产仍处于临床前阶段,缺乏相应数据,也硬着头皮往里冲,“只要有个药就敢说要BD”。
周思聪认为,“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创新药出海这一个周期,也要看到这些年国内医保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明显在提高,很多中国药企在国内市场也活得很好,应该要两条腿走路。而且未来商保也能大幅改善国内市场的支付条件,拉长、拉高药物在国内的销售峰值,延长药品在国内的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