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下午,2025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核心论坛——“绿色智建赋能好房子高品质发展论坛”在北京首钢园举办。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此次论坛上,围绕国家“双碳”战略部署与“好房子”建设要求,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好房子建设是建筑业的重大战略机遇,需树立未来观、全球观、全局观,把握内需、全球化与数字化机遇,推动行业全面高质量发展。
建筑业破局立新
在论坛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工程师工作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首席专家毛志兵表示,新中国成立76年来,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支柱产业地位稳固。当前,随着人口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推进,居民住房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行业发展逻辑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
他指出,这一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市场重心转变,从新建项目转向城市更新。2023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十四五”期间存量建筑改造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0万亿元。
二是发展动能转变,从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工业化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将逐步取代传统高耗能、低效率的模式。
三是价值创造转变,从建造环节延伸至全生命周期,涵盖策划、规划、设计、投融资、建造、运营维护及社区服务等环节。
在他看来,“好房子”建设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需以居民美好生活需求为起点,通过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数字化管理实现降本增效和品质提升。
据了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提出要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部分企业已推出相关体系,如中国建筑集团的“好房子营造体系”,聚焦集成、标准、设计、材料、建造、运维六大维度。
毛志兵认为,建设好房子需要坚持系统思维,从规划设计、建造到运行维护全流程统筹,政策与技术标准协同,注重新建住宅品质与城市更新并重,改造老旧小区,完善适老适儿设施,实现结构安全、绿色低碳、智能家居与社区治理的统一。
同时,还要推动产业链升级,以终端需求牵引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建材选用和运营维护的一体化创新。设计端应向全周期解决方案转型;建材端推广节能环保新材料;建造端提升工业化与智能装备应用;运营端发展智慧运维与智能家居。
此外,他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将好房子作为新技术应用的孵化平台,推动数字技术与建造技术深度融合,融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前沿技术,打造智慧住宅、社区与城区。
推动中国建造升级
在当天的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易军指出,强调建设“好房子”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更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必须坚持绿色低碳与智能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建筑韧性、健康性和资源效率,实现行业从规模扩张向品质引领的根本转型。
在毛志兵看来,好房子建造体系应以“三造融合”“四化协同”为核心。
所谓“三造融合”,指制造体现实力,创造体现软实力,建造体现系统能力。需以新型工业化牵引,将工程场景转化为技术与制造升级的试验场,实现全球产业话语权提升。
所谓“四化协同”,即绿色化: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浅绿向深绿转型,实现碳平衡与生态和谐;智慧化:把握数字经济机遇,发展智慧建造,融入新基建与人工智能应用;工业化:发展装配式建筑、现场造楼机等技术,推动建筑工业迈向3.0、4.0时代;国际化:坚持全球视野与国际标准,推动中国建造、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走出去”。
毛志兵指出,推动中国建造升级,打造新时代好房子,要以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工业化建造为路径,构建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全链条建造体系。
在大力发展绿色建造方面,需要加强顶层机制设计,建立碳量化管理机制,将碳排放纳入绿色建筑标准;全产业链协同减碳,重点把握设计与运行环节,推广绿色建材与清洁能源;攻关节能降碳关键技术,推进清洁能源、低碳建材、智能物联网等研发应用。
在智能建造驱动方面,需要发展智慧设计、智能生产、智慧工地与智慧运维;突破智能建造关键软件“卡脖子”问题,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平台。
在推动工业化建造升级方面,树立产品化思维,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实现设计、生产、施工、运维标准化;建立标准化体系,推动模块化设计、统一生产规格与装配流程;打造全产业链协同模式,提升资源整合与环节协作能力。
论坛上,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场管理处处长孟海亮表示,服贸会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服务贸易展会,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作为服贸会重要板块,是推动建筑业绿色化、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平台。
据了解,今年展会集中呈现了建筑行业在“好房子”建设与“智能建造”等领域的创新实践,展现出中国建筑行业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从传统建造向数智驱动的深刻转型。
据孟海亮介绍,北京作为首善之区,目前正大力推进BIM、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实施精细化管理,打造真正符合“安全、舒适、绿色、智慧”标准的高品质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