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天,哈啰出行(以下简称“哈啰”)动作不断。
9月10日,哈啰官宣首款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自研车将正式亮相。该车基于东风启辰VX6冗余底盘平台打造,搭载哈啰自研全车规级软硬件架构,凭借8个激光雷达、14个高分辨率相机等多模态感知设备,可覆盖车身周边0-200米范围,核心算力突破2000Tops,展现出强劲技术配置。
仅一天后,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上,哈啰又与地平线(09660)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基于Robotaxi运营场景,联合打造低成本、高安全的智能驾驶技术,推动商业化落地。
基于共享单车行业红利消退,哈啰选择押宝Robotaxi的布局明显提速。一连串动作背后,一方面是哈啰急于寻找新的增长曲线、缓解生存焦虑;另一方面,则是Robotaxi大战一触即发,滴滴、百度(09888/BIDU)旗下萝卜快跑、小马智行(PONY)、文远知行(WRD)等纷纷加快Robotaxi落地。
“安卓”,“套壳”?
哈啰在Robotaxi赛道的布局并非临时起意,近半年来持续加码。
2025年6月23日,哈啰宣布完成Robotaxi业务30亿元战略融资,由蚂蚁集团与宁德时代(300750/03750)联合注资,三方在上海共同注册成立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造父智能”),专注L4级自动驾驶研发。
工商登记资料显示,蚂蚁集团旗下企业持股44.1%,哈啰主体持股38.8%,宁德时代持股17.1%。股权结构表明,蚂蚁提供资金支持,宁德时代输出技术,哈啰则主要负责提供运营场景。
然而,哈啰此次发布的首款Robotaxi自研车,多少带点水分,其底盘基础源自东风启辰VX6的冗余底盘。目前,哈啰已经宣布与启辰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并正式签署了万台启辰VX6的采购订单。
有分析指出,哈啰当前的模式本质上仍停留在“系统集成”层面,远非真正意义上的全链条自主研发。这种由“蚂蚁集团提供资金支持、宁德时代输出技术、哈啰贡献应用场景”的合作路径,甚至被行业戏称为“套壳”造车。
哈啰对Robotaxi的核心技术缺乏掌控力,尽管哈啰Robotaxi业务首席科学家Yolanda提出,希望打造多层次可接入的运营平台,适配不同车企与技术伙伴,成为Robotaxi界“安卓”,但这一愿景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当前自动驾驶赛道竞争激烈,头部企业已在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落地中积累了大量经验。譬如,萝卜快跑二季度实现订单逾220万单,同比增长148%,累计订单突破1400万单。而哈啰既无核心制造能力,又缺乏长期技术投入和沉淀,仅凭场景优势与平台化构想,很难在短时间内构建核心竞争力。
同时,哈啰的急切背后,可能暗藏着清晰的对标压力。4月,滴滴联合创始人、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已公开表示,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埃安合作研发的首款L4级自动驾驶车型,计划于2025年底实现量产交付。
在此背景下,哈啰迫切希望抢在滴滴之前“先下一城”,这种相对明显的“赶进度”心态,让其Robotaxi整体布局,透出几分仓促与被动。
增长焦虑
全力押注Robotaxi赛道之外,是哈啰核心业务——共享单车——深陷盈利困境难以突围。从行业本质来看,共享单车“单一盈利模式”与“高企运营成本”的结构性矛盾,早已注定其盈利周期漫长。
一方面,其收入来源高度依赖骑行费与广告投放,商业模式缺乏延展性;另一方面,车辆采购、日常运维、资产折旧等刚性成本持续高企,不断挤压利润空间。
过去,资本狂热追捧、押金模式尚能缓冲资金压力的阶段,企业尚可凭借规模扩张掩盖盈利难题。而今,随着资本退潮、押金监管政策趋严,共享单车业务的盈利短板显露,仅依靠这一业务无法支撑哈啰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多数企业不得不将共享单车业务定位为流量入口,转而依赖其他业务“输血”来维系生存,哈啰自然也未能例外,譬如放贷。
但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助贷新规即将在10月1日施行后,过往近36%的高息放贷+暴力催收等行业陋习将迎来从严监管,哈啰必须要寻找更大的赛道,讲述新“故事”。
而自2021年赴美IPO(首次公开募股)失败后,哈啰长期面临增长困局与资金压力。仅2018-2020年累计超48亿元亏损,更让其运营资金捉襟见肘。
由此,Robotaxi业务成了哈啰维系与蚂蚁集团关系的新纽带。此次Robotaxi业务30亿元融资中,蚂蚁是主要投资方,持股比例超过哈啰自身。哈啰希望通过在Robotaxi赛道的成长,证明自身的场景价值与商业化潜力,进一步获得蚂蚁集团的资源支持,改善此前“游离于蚂蚁体系之外”的尴尬处境。
与此同时,哈啰联合创始人杨磊也试图通过永安行(603776)这一上市平台,为哈啰寻找资本出口。永安行作为A股“共享单车第一股”,尽管连续三年亏损,但仍保有上市平台价值。
3月16日,杨磊斥资15亿元取得永安行控制权,“曲线上市”可以看做是为了给包括Robotaxi在内的新业务打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
当然,规划虽好,哈啰的焦虑并未因此缓解。一方面,Robotaxi赛道技术壁垒高、商业化周期长、投入成本大,即便有蚂蚁与宁德时代的支持,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无法快速填补共享单车业务的盈利缺口。另一方面,滴滴等竞争对手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身后,哈啰在Robotaxi领域可谓强敌环伺。
值得注意的是,“新家”未安,“旧城”失火,哈啰共享单车日前在运营中遭遇合规问题。
8月11日,武汉城管、交通、交管三部门联合通报哈啰并约谈哈啰运营方武汉哈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哈行”)负责人。据武汉城管部门核查,当地共享单车专项整治行动中,武汉哈行被发现存在严重的 “一码多车”(一个二维码对应多辆单车)与违规超量投放问题,不仅违反运营规范,还加剧了城市交通与公共空间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