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走我母亲的老路,98岁高龄还不能入住公立的安老院,人都会变老,我不要老了以后成为年轻人的负担。”78岁的高叔在谈及为何北上养老时说。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2025年发布的《数据透视》显示,截至2024年,有近10万名65岁或以上香港老人,选择定居广东省,比过去10年间激增了40.5%。
香港老人北上养老的背后,一方面是香港深度老龄化背后养老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另一方面则是内地养老资源越来越高的性价比。
“此前,香港长者对内地养老存在‘三不’误解,即不了解、不信任、不方便,如今内地、香港都在合力推动化解‘三不’,港人北上养老的数量会越来越多。”中国太平·木棉人家总经理刘行对记者说。
横跨两代人的养老探索
高叔在探访了香港和广东的几家养老机构之后,最终选择了位于广州的中国太平·木棉人家。“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在大湾区寻找合适的安老院。”他说。
香港的安老资源正面对供不应求的挑战,公立安老院资源紧张、审核门槛高、等待时间长;私立安老院则价格昂贵、性价比低。高叔说,早年,他98岁高龄的母亲申请入住公立安老院,但因为她可以自己买菜煮饭,所以就没有通过评估。
“我请佣人照顾我母亲,她又不喜欢,后来就病倒了,住院的时候,由于费用高昂,当时社工还游说我签‘衰仔纸’(不供养父母证明书)以领取综援(综合社会保障援助)”。提及那段过往,高叔感慨万千,无论如何都不要再去走母亲的老路,既能体面养老,又不给年轻人造成负担。
香港被誉为全球人均寿命最长的地区之一,同时也被深度老龄化所困扰。统计数据显示,香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攀升,如今每7个人中就有一位是65岁以上的长者,到2039年,65岁或以上长者占全港人口的比例甚至会超过30%。
香港政府也在通过各项计划为老年人提供多种社会服务及福利,包括社区照顾及支援服务、安老院舍照顾服务、长者经济援助等,非政府机构也设有各种支援服务。比如,香港设有不同类型的安老院,分别由非政府机构及私营机构营运,提供受政府资助宿位及非资助宿位。
然而,现实是,受政府资助的养老床位平均排队等候时间约2-3年,且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诸如身体状况、家庭资产等,而私立养老院的费用又较高。
高叔就属于“公立不达标,私立又觉得贵”的养老空白人群。
“我去过红磡的一家安老院,他们需要购买公寓,130万港元/间,一间不到10平方米,要挤下洗手间、厨房和卧室,位置十分狭小,而且水电餐饮还要另外交钱,去世以后公寓收回,只返还给子女20万元,我觉得很不划算。”他说。
内地养老性价比越来越高
如今,以高叔为代表这部分人群的养老需求在内地得到满足。在刘行看来,大湾区跨境养老已迎来“春天”,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布局其中。
近一年来,香港大量养老服务机构北上,或是直接布局养老院或是积极寻求和内地养老机构的合作机会,“我们都已经接待了很多波香港养老服务机构考察交流。”他说。
刘行分析,香港老人北上养老的趋势是在港人北上消费的潮流之下引发的。他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近800名香港长者过来参观、体验入住过木棉人家,预计今年来参观的人数应该会不低于2000人。“年底入住的港人将达到40人左右。”他说。
同时,香港也在持续发力推动北上养老。早在2013年,香港就推出了“广东计划”,2017年又推出“福建计划”,为选择移居广东或福建的合资格香港居民每月提供现金津贴,最新包括高龄津贴1640港元及长者生活津贴4250港元。
除此以外,香港于2014年开始推行“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并于2020年常规化,为正在轮候资助护理安老宿位、护养院宿位并有意在内地养老的长者提供多一个资助服务的选择。
2023年,广东省民政厅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就扩展“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开展合作探索,于大湾区内双方共同指定的内地城市,共同选取由内地机构营办的养老机构参与“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截至今年2月,参与该计划的养老机构总数增至15家,分布于广州、深圳、佛山、中山、江门、肇庆等地。
中山市信辉健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陆柏欣是一名香港人,2022年,陆柏欣来到中山创办了该企业。陆柏欣认为,大湾区内地城市和香港澳门两特区在养老服务领域各有所长,内地有土地、养老配套设施、人力资源的优势,港澳则在服务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个性化和社区化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据了解,中山市出台了《中山市养老服务机构资助办法》,鼓励包括港澳在内的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对港澳服务提供者来中山兴办养老机构在市场准入、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方面与内地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跨境医疗痛点逐个击破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北上养老的吸引力巨大,但在实际操作层面,香港居民仍面临痛点,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医疗资源和数据的互联互通。一是香港公立医疗服务100%全报销的福利无法在内地享受;二是两地医疗资料、诊断信息尚无法打通。
高叔说,他现在唯一觉得麻烦的就是要定期回港看医生,“我太太有基础病,所以需要定期去看医生拿药。好比我这次看了医生,下一次就要排队到3个月之后,到时候我们需要再回香港。之所以坚持去香港就医,是因为在香港固定的医院看医生不用钱。如果在内地,我算过,买同样的药,差不多要1万元的样子。”他说。
不过,目前跨境就医问题也在逐步解决中。2009年,香港推出医疗券计划,面向年满65岁的合资格香港长者发放医疗券。2024年开始推行“试点计划”,扩大医疗券适用范围至大湾区内合适的医疗机构,今年5月试点计划正式扩展至大湾区全部九个内地城市,共计21个服务点,额度为每年2000港元(累积上限为8000港元),医疗券可以当现金使用。
另外,如在内地就医,香港老人可以通过参加内地居民医疗保险的形式,享受看病就医时的医保报销,也可以自行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以应对医疗需求。
“我们这里居住半年以上就可以申请广州居民医保,享受与居民同等的医疗报销待遇。而且相对于香港来说,内地看病更加便宜,以阑尾切除手术为例,在香港可能要过万,但在内地也就两三千元人民币。”刘行说。
金融机构抢滩布局
港人北上养老的潮流也在吸引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注意。
除了具有港澳特色的养老社区木棉人家外,中国太平还与大湾区内多家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香港老人开通跨境医疗直通车服务,包括跨境转诊、远程会诊、药品直送等。太平人寿(香港)将香港本地保险产品与中国太平养老社区相结合。
广发银行总行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负责人陈桂斌对记者表示,他们针对有入住养老社区需求的老年客户,打造“0元入住”内地社区的创新模式,客户通过长期储蓄产品积累资金,产品分红可直接支付养老社区费用。
另外,据广发银行机构客户部负责人介绍,广发银行依托数字康养平台及其合作生态,正在积极探索跨境养老:一是异地择院不犯难。平台探索增加VR实景功能,让港澳长者及家属在线全景考察内地合作机构的环境设施,降低选择难度;二是两地交流更畅通,强化平台的家属连接功能,港澳家属通过小程序就能查看长者健康状况、生活照片,预约视频或探访,沟通无阻;三是跨境就医更便利,其联合国寿大健康平台,为港澳长者提供便捷的内地三甲医院预约和跨境病历翻译服务,打通就医障碍。
泰康保险则将旗下的泰康之家·鹏园养老社区、深圳前海泰康医院及泰康口腔集团作为吸引港人北上养老的三大“利器”。其中,泰康之家·鹏园坐落于深圳大鹏半岛,与香港隔海相望,主打“上午返港探亲、下午回园休憩”。据公开数据,入住长者中已有近60位长者来自香港,占比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