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成效。
近年来,财会监督成了一个“关键词”。“十四五”期间财会监督取得了哪些进展?
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在发布会现场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述提问时表示,这几年,财政部门持续加大财会监督力度,取得积极成效。
“这几年,我们聚焦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重点针对增发国债使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违规招商返税引税等加强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严查快处,让各项惠企利民政策都充分释放效能。”郭婷婷表示。
坚决打击财务造假
“财会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以来,社会各界对这项工作更加关注了,财政部门作为主责部门,我们的责任也更重了。”郭婷婷表示,这几年,财政部门持续加强财会监督体制机制建设,加大财会监督力度,取得积极成效。
一方面,财政部门坚决打击财务造假,维护健康、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财务会计信息是通用的商业语言,它的内容真不真、质量高不高,直接关系资本市场稳定与否,关系经营主体发展,也关系投资者切身利益。财政部门持续加强对会计、资产评估等行业的监督,过去两年对46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近1500家资产评估机构开展执业质量检查,严肃查处财务舞弊、会计造假等行为,同时积极推动完善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法规制度,营造崇法守信、诚信经营的市场生态。
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常态化加强预算执行监督,让财政资金使用更加规范、高效、安全。健全完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对中央部门预算和转移支付资金,建立起全覆盖的监督体系,同时积极发挥财政部各地监管局的就近监督优势,不断硬化预算约束、强化预算执行,促进资金用得合规、花得有效。
此外,财政部门加强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形成监督合力。自觉将财会监督放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谋划推进,主动加强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等监督协同配合,通过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进一步提升财会监督效能。
郭婷婷表示,下一步,财政部门将坚决履行好财会监督主责,进一步提高财会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强化震慑、防范风险,推动各方面更严格遵守财经纪律,更有力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更有效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60%以上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已清零
在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十四五”时期,财政政策进一步增强与经济情景的适配性,从积极到更加积极,战略上更加主动、战术上更加精准,成为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财政政策的力度方面,“十四五”以来,赤字率从2.7%提高到3.8%,今年进一步提高到4%;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9.4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10万亿元,财政政策空间进一步打开。
在政策工具上,综合运用政府债券、税收、财政贴息、专项资金等工具,强化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放大政策乘数效应。比如,创造性发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两重”“两新”,支持全方位扩大内需。
与此同时,财政政策发力更加精准。聚焦经济发展堵点难点,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措,畅通经济循环。
比如,一次性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帮助地方极大减轻偿债压力,腾出财力用于保民生、促发展,起到了“一石多鸟”作用。
“去年四季度,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们推出了一揽子化债举措。总的来看,各项措施如期落地并持续显效。”蓝佛安表示,截至今年8月底,一次性增加的6万亿元专项债务限额,已累计发行4万亿元。
各地置换以后,债务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个百分点,可节约利息支出超过4500亿元。今年以来,全国已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78万亿元,其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支持地方用于化债。
“化债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我们坚持化债和发展两条腿走路,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和债务管理良性循环。”蓝佛安表示,化债打通了资金链条,地方腾挪出更多的资金资源、时间精力和政策空间,用于解决经济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难点。
据蓝佛安介绍,截至2025年6月末,超六成的融资平台实现退出,意味着60%以上的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已经清零,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加快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