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深圳麦科田生物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科田”)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摩根士丹利和华泰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对于此次赴港上市,《证券日报》记者尝试采访公司,但公司品牌部相关人员回应称:“公司现在处于静默期,不便接受采访,请以港交所披露公告为准。”
研发费用占比持续下降
公开资料显示,麦科田是一家全球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创新且全面的产品组合,可满足医疗机构内广泛的临床科室、病房和诊所以及小区卫生中心、检验机构和家庭护理场景的临床需求。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内”),麦科田收入分别为9.17亿元、13.13亿元、13.99亿元、7.87亿元;2022年-2024年,麦科田持续处于亏损状态,分别亏损约2.26亿元、6450.8万元和9661.7万元。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为4096.8万元。
此次扭亏得益于麦科田成本控制有效,其销售成本、销售及营销开支和行政开支占总收入比重都较往期有一定下降。但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期内,麦科田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356亿元、2.811亿元、2.905亿元和1.27亿元,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同比下降10.7%,研发占总收入比例持续下降,分别为25.7%、21.4%、20.8%和16.1%。
从具体业务来看,麦科田2025年上半年来自生命支持的收入3亿元,占比37.9%;来自微创介入收入4亿元,占比51.1%;来自体外诊断收入8622万元,占比为11%。其中,生命支持业务收入占比在2022年-2024年有所下降,从45.3%降至35.3%;微创介入业务收入占比则从42.1%上升至51.6%;体外诊断业务收入占比相对稳定,维持在12%-13%之间。
对于此次募集资金用途,招股书显示,本次募集资金将用于正在进行和计划进行的研发,以进一步丰富公司产品线,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组合;发展制造中心,扩大产能,包括投资生产设施及升级生产;进一步提高销售和营销能力,以支持可扩展的业务增长;拨付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潜在战略投资和收购,以补充和扩展公司产品组合和技术,从而进一步推动业务增长;升级IT基础设施和数字平台。
经销商销售占比超八成
值得关注的是,麦科田高度依赖经销商销售。在报告期内,经销商销售收入分别为7.74亿元、11.52亿元、11.8亿元和6.52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84.4%、87.8%、84.3%和82.9%。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麦科田超八成收入系于经销商,渠道高度外包,短期可实现轻资产扩张,长期却埋三大隐患:一是终端数据与客情尽归他人,价格体系、品牌黏性易被反向拿捏;二是集采压价时经销商优先保利润,库存骤减、回款拉长,公司现金流与预测失真;三是政策合规风险外溢,若经销商飞单、串货,罚单、断标可瞬间放大。若不尽快自建直销队伍、深耕核心医院,产品差异一旦缩小,将被渠道“卡脖子”,增长天花板或将提前到来。
麦科田方面也提示了相关风险,招股书显示,公司依赖经销商销售,若失去现有经销商或未能获得新经销商,业务将受影响。
从经销商数量上来看,截至期初,国内经销商数量分别为1972个、2538个、2791个和1959个;海外经销商持续下滑,分别为923个、907个、903个和607个。同时,麦科田不活跃经销商正大幅增加。报告期内,不活跃经销商总数为983个、1231个、1814个和2220个。
对于不活跃经销商数量的大幅增加,麦科田招股书中显示,主要由于公司产品组合包括多款设备产品,如输注工作站及麻醉机,其具备可重复使用性质且产品生命周期较长,因此采购频率较低,促使部分经销商暂时不活跃;海外经销商则受限于一系列与跨境交易相关的结构性因素,如仓储能力有限、跨境物流复杂及退货及换货的周转时间较长,这些采购行为更为保守。
“不活跃经销商激增,意味着大量渠道‘沉睡’,库存呆滞、终端覆盖空心化,集采报价与新品入院同步失速。公司应使用进销存数据给经销商分级,对潜力白区设‘激活基金’,绑定医院开发KPI,同时每日抓取终端销量,把渠道水位进一步压缩,加速下降沉睡率。”上述分析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