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上原本难以交汇的要素高效聚合,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尚无先例。”在人工智能从业者刘鹏飞看来,上海创智学院的独特性在于其未被验证过的人才培育模式。
在9月12日上海创智学院的成果发布中,这种突破性得到具象印证。作为上海创智学院的导师,刘鹏飞团队发布的“能动”认知智能项目,正瞄准大模型“思考强于创新”的行业痛点,致力于实现人工智能从“信息处理工具”向“知识创造主体”的跃迁。
同一天亮相的七项重磅成果,覆盖具身智能、智体、下一代大模型开源基础设施等前沿领域,构成AI(人工智能)技术图谱的关键拼图。
上海创智学院于2024年7月正式成立,秉持“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到价值,从价值到普惠”的价值追求,联合31所参建高校、科研机构、头部企业,致力于培养中国AI领军人才,打造世界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经过层层筛选,学院目前已有学生800余名,其中包括261名2026级已录取学生。
与传统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或企业培训“重应用轻根基”的培养模式不同,上海创智学院从诞生之日起便锚定“超常规师资聚合、超维度产教融合、超前沿资源赋能”的核心逻辑,构建起“理论突破—技术攻关—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培养体系。
其最显著的标志,是“学术+产业”双导师制的落地。学术导师主要负责课程修读指导、科学素养培养和学术思维拓展,产业导师主要负责项目实践指导、产业思维拓展和技术前沿指导。
上海创智学院共有全职全时导师81位,兼职导师超过130位,另有120位以上的产业导师,师资平均年龄为36岁。
在上海创智学院的导师名单中,包括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戴国浩、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青年科学家钟翰森、智元机器人首席科学家罗剑岚等多位行业翘楚。
这种一线产业大咖深度参与的合作教学模式,为创智学院的人才织就一张覆盖学习、实践、职业发展的三维指导网络。
上海创智学院2024级学生王殿仪是“智绘深思多模态智能体”的核心研发人员与CEO。
王殿仪在创智学院每三个月对模型进行一次迭代,初步实现了模型内生图文深度思考和中华文化深度表达功能。他提出的多模态高效训练算法和模型架构成果发表于国际会议并获得高度认可,同时该方案获得了华为专利,实现了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王殿仪说:“在创智学院,科研更‘自驱’。与年轻且一线的导师密切互动,在高认知斜率的研究中不断拓展边界。充足的算力让想法能快速验证。”
上海创智学院的算力支撑堪称“硬核”,其已建成覆盖GPU、TPU的异构算力集群,当前算力规模达5000卡,年内将突破万卡级别,可同时支撑上百个大模型训练任务。其与50余家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更具想象空间:20场创业活动、10家师生创业公司孵化、近5亿元资本注入,让“毕业即创业、创业即获投”从口号变为现实。
这种“教育-产业”的无缝衔接,最终推动“创智模式”从实践探索升维为学习样本。今年7月,十二届上海市委七次全会决议明确提出“学习总结上海创智学院模式”将其列为“培育创业者队伍”的重要路径。
上海正在用一场教育实验证明: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高度依赖产业生态的协同。
而上海在此方面无疑占据优势。2025年一季度,上海人工智能规上企业已达394家,产业营收1180亿元,同比增长29%,人才总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一。上海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产业规模、人才体量“三个倍增”格局成型。
当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一座城市为AI人才“下注”的决心,将有机会转化为引领全球智能时代的硬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