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北部都会区(下称“北都区”)建设不仅是香港人的大事,也受到邻居深圳人高度关心。因为这里如果能顺利建成,就好比在深港接壤地带安上了一条拉链,将大大促进两地的融合发展。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于2023年10月公布的《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北都区包括新界的元朗和北区两个行政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约为香港的1/3。整个区域由西至东分为四部分发展,包括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创新科技地带、口岸商贸及产业区,以及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
北都区被认为是香港未来发展的新引擎,以及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发展大局的关键节点。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亲自力推下,今年北都区建设明显提速。
香港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日前在一个公开论坛上表示,北都区是香港未来10至20年最主要的土地和房屋供应来源。未来10年特区政府计划提供约3000公顷熟地,其中约1700公顷将来自北都区;预计兴建约21万个住宅单位,占未来住宅供应的近一半。更重要的是,北都区将提供大量产业用地和经济楼面,突破香港发展创科产业但土地不足的瓶颈。
那么,将有多少人在这片区域居住、工作?出席同一论坛的香港地政总署署长罗淦华透露,当北都区全面建成后,整个区域可容纳250万人口、提供50万个新增职位,发展成为香港的国际创科新城。
250万人是什么概念?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上月底发布的一份报告,截至2024年底,香港总人口为750.06万人。也就是说,如果未来20年内香港人口维持稳定,将有1/3的人住到北都区。
根据香港2024年人口统计数据,元朗和北区现有人口约100万。北都区全面开发后,总人口将达到250万,意味着将新增约150万人口。如此大规模的人口重新布局,不仅将改变香港内部的人口分布格局,也将对一河之隔的深圳产生深远影响。
从地图上看,北都区与深圳南山区隔深圳湾相望,与深圳福田、罗湖两区仅隔一条浅浅的深圳河。这种地理上的紧密相邻为深港融合提供了天然优势。凭借便捷的跨境交通,北都区的香港居民去深圳市中心,甚至比去港岛、九龙还要快得多。
在相关专家看来,北都区建设将首先给深圳的零售、休闲、餐饮业带来机遇。鉴于深港两地服务业价格的显著落差,北都区250万人口的巨大消费需求,势必会有部分外溢至深圳。这从眼下正越来越热的港人北上消费热潮也可预见。随着香港人口大规模北移,跨境交通越来越便利,大量香港人日常在深圳消费,甚至居住,将成为常态。
科技产业合作将是北都区建设给深圳带来的更大利好。北都区的定位是“国际创科新城”,这与深圳的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总面积约3.89平方公里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就横跨深圳福田、罗湖和香港北都区。目前,河套深圳园区已集聚超200个高端科研项目、440余家科技企业、10个国家重大科研平台、1.5万余名科研人员,其中包括65家香港本地科研机构和企业;设立香港科学园内地首个分园,吸引近70家科技企业进驻,其中港资企业及香港科研机构超过60家;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5所香港高校联合开展13个重点科研项目,百余个香港创业团队、千余名港澳人才在此扎根。
河套香港园区则将于今年内进入运营阶段,首批已签署协议并进驻的企业近30家。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长张曼莉告诉第一财经,特区政府正全力推进河套香港园区建设,让企业的应用研究和原型及中试制作等高增值工序可以在园区内进行。而未来进一步的中试转化,乃至批量生产制造,将可在以产业为导向的新田科技城推进。这种协同效应无疑将惠及双方。
当然,机会也伴随着挑战。250万人口聚集北都区,对深港跨境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各陆路口岸已先后改造升级,港深西部铁路正加速推进,深圳市口岸办正在规划与该铁路配套的前海铁路口岸。这些都将在北都区建成之后接受考验。
更大的挑战是进一步破除妨碍深港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今年5月底,香港特首李家超在“立法会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上提到,河套合作区及新田科技城的发展,需要突破港深两地法律法规、政策与制度的限制,以创新创造的方式便利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数据流,打造成为前沿研发、科研转化及成果落地的示范地和试验田,同时推动高端制造业落户发展。在记者的平时采访中,也有诸多商界、学界人士表达类似观点。
面对北都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如何既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又改进规则、机制“软联通”,推动深港融合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进一步,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直接受益的深圳尤其应该积极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