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下午3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十四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成效,并答记者问。
要点如下:
“十四五”时期国家财政实力大大增强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了“十四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成效。据介绍,“十四五”时期,国家财政实力大大增强,收入“蛋糕”越来越大,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0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17万亿元,增长约19%。支出强度前所未有,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五年预计超过13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26万亿元,增长24%,更多“真金白银”投向了发展大事和民生实事。
过去4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十四五”时期,财政宏观调控更加积极有为,财政政策进一步增强与经济情景的适配性,从积极到更加积极,战略上更加主动、战术上更加精准,成为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强化逆周期调节,熨平短期波动。另一方面,协调推进跨周期调节,增强中长期发展动能。支持扩大内需,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畅通经济循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过去4年,我国经济实现了平均5.5%的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十四五”时期财政民生投入近100万亿元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十四五”时期,国家财政的民生导向更加鲜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国家财政账本里,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终是民生。“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20.5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元,加上其他领域支出,财政民生投入近100万亿元。今年,国家财政安排1000亿元发放育儿补贴、200亿元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可以说,不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人,都能享受到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民生保障。
未来财政政策发力空间依然充足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财政政策统筹考虑防风险和促发展,始终留有后手,未来财政政策发力空间依然充足。
财政部门将做好政策储备主动靠前发力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下一步财政部门将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加强对形势的前瞻研判,做好政策储备,主动靠前发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财政力量。
展望“十五五” 财政部将更高效能加强财政宏观调控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展望“十五五”,财政部将紧紧锚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更高效能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更大力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更高水平推进财政科学管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新的财政力量。
“十四五”时期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3186亿元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3186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29%;城镇累计新增就业超过5000万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保障水平,减轻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增强消费的底气。
这两年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1.5万亿元推动“两重”建设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这两年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1.5万亿元,推动“两重”建设。五年来共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9.4万亿元,支持建设项目15万个;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3万亿元,支持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连续保持在4%以上
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介绍,截至2024年底,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连续十多年保持在4%以上。“十四五”时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预计超过25万亿元,比“十三五”同期增长38%左右。
我国政府负债率处于合理区间,风险安全可控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截至2024年末,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92.6万亿元,包括国债34.6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7.5万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10.5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8.7%。同时,我国政府债务对应着大量优质资产。总体看,我国政府负债率处于合理区间,风险安全可控。
截至6月底60%以上的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已实现清零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截至6月末,超六成融资平台实现退出,意味着60%以上的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已实现清零。
“十四五”以来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近40%
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表示,“十四五”以来,脱贫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近40%,2024年达到17522亿元,年均增速连续4年高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截止目前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超10.7亿人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截止目前,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超过10.7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13.27亿人,领取基本生活救助的群众有4500多万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证券时报、中国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