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13 00:37:24 股吧网页版
探寻深海机器人“中国造”背后的科技力量
来源:证券日报

  在深海海域,一台台深海机器人正在极端的环境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海底巡检工作。除了巡检外,深海采矿、深海生物探测等工作也能经机器人之手更安全、精准、高效地完成……这一幕幕原本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逐步走进现实。

  地球表面约71%被海洋覆盖,这片“蓝色宝库”蕴藏着不可估量的生物、能源、矿产等资源。如何通过深海机器人突破桎梏,进一步释放海洋生产力是目前全球热议的课题。

  在这场深海装备竞速赛中,我国深海机器人产业处于何种位置?在这场面向未来的海洋竞争中,国内企业又如何实现突围与创新?近日,《证券日报》记者沿着深海机器人产业链调研采访,探寻“中国造”背后的科技力量。

  自主创新破解发展瓶颈

  深海环境极端——高压、低温、无光、强腐蚀,是人类活动的“禁区”,深海机器人由此成为助力海洋经济发展、释放海洋生产力的重要工具,也成为各国科研竞相角逐的关键赛道。

  面对这片蓝海,国内产业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空白。

  从整机产品来看,万创投研董事总经理张震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以主要用于1500米深海铺缆的机器人ROV为例,截至2024年底,我国存量ROV的数量在一百台左右,基本全部依赖进口。对于海底光电缆埋设等核心环节来说,这些设备为核心设备,但采购这些设备的成本以及采购周期都受限于人。“这影响了企业的工作进度,还限制了产业的发展速度。”

  从核心零部件来看,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未来机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陶泽文表示,2018年国内水下机器人(包含深海机器人)核心部件进口依赖度高达85%。这种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我国水下机器人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

  但近年来,国内企业通过创新研发,不断突破核心技术,掌控核心资源,提升市场竞争力,我国深海机器人产业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未来机器人为例,其自主研制的深海铺缆机器人,能够深入水下最深6000米进行铺缆、勘探等工作,已经在多个商用海缆埋设项目中完成“实战”工作,并获得了国内外多个客户的订单。

  陶泽文表示,从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情况来看,2025年国内水下机器人核心部件的进口依赖度已降至20%以下。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已突破120亿美元。中国方面,2021年中国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为31.63亿元,2024年突破100亿元,到2027年有望超400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25%。

  产业变革拐点来临

  从技术难度来看,追赶国际水平、达到商用标准并实现交付并非易事。

  “深海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壁垒远高于陆地和低空机器人。”苏州世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航智能”)创始人陈晓博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深海环境具有高压、高腐蚀、能见度低等特性,对机器人的密闭性和控制算法提出极高要求,技术门槛很高。

  同时,鉴于我国深海机器人产业研制工作长期依赖进口,产业协同的长期缺失亦限制了研制的进展,重塑产业链正在成为参与者们的重点工作方向。

  目前来看,国内深海机器人企业的自主研发方向覆盖多个领域。陈晓博表示,世航智能的研发已覆盖动力、控制、传感、导航、防水密封、动力布放等六大关键领域,已实现上述领域中核心零部件和软件算法的全面自主研发。

  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海智人”)创始人马亦鸣表示,公司坚持核心技术的自主化,目前除标准件和声学传感器以外的所有核心零部件均能够实现自研自制,包括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光纤多路复用系统、深海光学和电磁学传感器组件等。

  未来机器人自主研制的1500米深海铺缆机器人,全套设备上万种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形成了整个供应链的国产化。

  综合来看,我国深海机器人产业变革的拐点已开始浮现。

  高度自主化带来的显性效益是在保持高性能的情况下降低成本。目前,国产深海机器人的运维成本远低于进口。以海底巡检机器人为例,以前单日作业费可能需要8万元,但现在仅需3万多元。

  此外,国产化率的提升也有望大幅提升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效率。张震表示:“2024年我国水下基建市场的规模约为160亿美元,随着国产化率的提升,预计在未来几年该市场能够保持20%至25%的增速。到2027年,我国海洋经济中,仅水下基建市场这一细分赛道,就有望达到4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加速生态协同

  产业发展动能仍在累积。2025年5月份,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宣布,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水海管铺设智能监测装备“海卫”系统顺利完成海试。该系统创新采用“无人船+水下自主机器人+光通信”技术架构,成功实现深海无线光通信,传输速率较传统水声通信提升三个数量级,着泥点识别准确率达95%。

  “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我国在深海油气智能化装备领域的技术空白,更标志着中国在深海通信和自动化作业领域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张震表示。

  我国深海小型机器人海试亦获得突破。此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浙江大学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发布了深海小型深潜机器人的最新成果,该机器人在马里亚纳海沟等深海环境测试均获得了媲美甚至超越实验室常温常压下的运动性能。

  业内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深海机器人产业的第一梯队是欧美企业,技术积淀深,但中国已稳稳坐在第二梯队最前面。我国已从过去的“跟跑”,步入如今的局部“并跑”甚至个别点“领跑”的阶段。

  政策方面,我国对海洋经济、深海科技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深海科技”;上半年以来,多地出台海洋经济相关政策,真金白银支持产业发展。

  万创投行研究院分析师王静说:“我们判断未来几年产业格局会进一步分化,欧美企业可能继续主导最高精尖的部分;中国将在中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上占据主导,特别是在海上风电运维、海底电缆铺设、资源勘查这些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工业场景里。”

  事实上,我国深海机器人正在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场景中逐步落地。例如,今年6月份,深海智人击败多家国际巨头,成功斩获阿联酋电信集团旗下海底光缆承包商的订单,今年将交付一台价值近千万美元的3000米级深海机器人Phoenix600。

  王静认为,深海产业正从单点技术突破向系统性创新转变。未来的竞争将不仅是装备性能的比拼,更是标准制定、数据共享和生态协同能力的较量。“只要我国企业在核心部件国产化和高端人才培养上再加把劲,深海机器人完全有希望复制‘高铁出海’的成功路径。”

  归根结底,深海机器人“中国造”,不仅体现从整机到上万种零部件的国产化,更体现出产业链话语权的提升。从依赖国外技术标准,到形成符合中国海洋开发需求的技术体系;从被动适应全球产业链分工,到主动构建产业协同生态——这种重塑不仅为国内深海装备产业打开了市场空间,更让中国在全球海洋技术竞争中,牢牢握住了中端商用领域的主导权,为未来向高精尖领域突破、复制“高铁出海”奠定坚实基础。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