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商丘全市拥有一定规模的鹦鹉养殖场近千户,存栏100万只以上。全国70%以上的小型观赏鹦鹉来自商丘,费氏牡丹鹦鹉数量占据全国市场的90%以上。”
9月8日,在由河南省宠物产业协会主办的中国首届鹦鹉产业供应链大会上,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郑州市动物园主任助理刘冰许分享了上述数据。

中国首届鹦鹉产业供应链大会现场。拍摄:本报记者蒋政
在宠物经济赛道,区别于猫、狗等传统宠物,不同的小众宠物被习惯称为“异宠”。通常包括两栖爬行动物、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等。而活泼、模仿能力很强的鹦鹉正在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师张全勇表示,目前,鹦鹉产业已成为商丘市特色鲜明、成就瞩目的新型产业,形成了“中国鹦鹉看中原,中原鹦鹉看商丘”的格局。同时,河南省宠物养殖规模排名全国第二,全省宠物相关企业年营业额超3000万元的达15家以上,宠物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宠物产业整体发展成果显著。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河南省宠物产业协会方面了解到,作为全国最大的鹦鹉产业基地,商丘早在30年前就有人养殖鹦鹉。目前,商丘鹦鹉养殖品种丰富多样,包括费氏牡丹、黄金丝、绿桃、黄桃、玄凤等。除了活体养殖,当地还形成了饲料生产制造、生物防疫药品供应、宠物用品等全产业链布局。
事实上,除了鹦鹉之外,河南宠物产业正在快速发展。
河南省宠物产业协会会长范智杰日前撰文称,南阳养殖锦鲤占全国60%以上、郑州开放陆龟贸易等,都表明河南在宠物产业发展上,已经有显著的生态圈。目前漯河宠物产业园区,覆盖主粮、零食、猫砂、洗护、牛皮制品、药品、保健品等多个业态,品类超千家,园区服务优秀品牌超500家,形成了“原料—生产—研发”闭环生态。
在范智杰看来,河南宠物产业崛起,是“中原粮仓”向“全球宠物厨房”转型升级中的必然。
不过,刘冰许提醒到,商丘鹦鹉产业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地养殖技术参差不齐,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品牌价值亟待提升。
他预测,未来的鹦鹉养殖产业将更加注重绿色养殖,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同时,智能化养殖将会兴起。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会提高养殖效率和管理水平;多元化发展格局将会逐步形成。当地除了养殖和销售之外,还将向旅游、文化等领域拓展。比如举办鹦鹉展等活动等。
而在全国维度来看,异宠正在受到更多关注。
记者注意到,今年8月在上海举办的2025年亚洲宠物展览会上,小宠异宠专区首次扩大至全馆,越来越多的异宠品牌参与其中。
《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国内异宠饲养人数持续增长,已增至约1707万人,其中以“95后”为主力人群,市场规模已接近百亿元。
其中,饲养爬行类异宠的人数较2023年上升2.9%,饲养水族、啮齿类、鸟类异宠的人数分别同比上升0.6%、0.7%和0.7%。而在鸟类饲养类型中,鹦鹉占比达53.6%。
由此带来的异宠消费水涨船高。《2025抖音电商萌宠消费趋势报告》显示,2025年1月至7月,抖音宠物行业整体增速高达95%,其中直播GMV增长97%,商品卡增长114%。爬宠、鸟类及其他异宠用品打开了新的消费市场。
不过,整体来看,异宠产业仍处于粗放生长阶段。异宠带来的生态和安全风险尤其值得重视。
早在2023年,南宁海关技术中心钟勇博士等人就曾撰文提到,在没有规范、 有效的监管措施的情况下,异宠的引进、繁育、养玩存在诸多生态和安全风险。我国急需加强异宠的管理,要坚持风险预防、源头管控、综合治理、协同配合、公众参与的原则,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异宠管理水平。
他提到,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异宠管理立法。由于没有专门立法,法律规定零散地分散在各类法律文件之中,各部门多采取问题导向模式管理,导致一方面各部门法律重叠交叉,另一方面又存在不少空白盲区。
他建议,要完善立法,制定专门法律;同时,在风险有效管控的情况下,引导和规范异宠产业,也是异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加强分类,实施名录管理。建议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科学有效分类,按不同风险等级,建立禁止饲养、限制饲养和允许饲养的异宠名录,且名录实行动态调整。
刘冰许也提到,商丘鹦鹉产业健康成长,必须加大法规宣传与执法力度,提高养殖户的法律意识。同时严厉打击非法养殖、销售鹦鹉等行为。
“应该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拓展多元化市场,加强品牌建设。推动养殖技术创新,优化管理模式。当地还要制定鹦鹉养殖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动物福利等因素,提高产业竞争力。”刘冰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