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下午,服贸会“北京日”暨投资北京大会上,北京市向全球发布140个招商合作项目,进一步释放合作机遇与政策红利。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此次招商项目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领域,包括昌平生命谷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园招商项目、怀柔科学城产业转化示范区招商项目等。朝阳区、丰台区、昌平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出2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集中呈现北京的合作机遇、“两区”建设开放成果、惠企政策,向全球释放开放合作商机与务实举措。
在大会上,北京市朝阳、海淀、石景山、通州四个区域分别围绕商务、绿色金融改革实践、中关村科学城科技创新生态和独角兽企业培育、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进行主题推介,彰显区域特色产业优势,为资本与产业对接搭建桥梁。
在投资洽谈环节,汇聚8支政府引导基金管理机构、银行、风险投资机构及各区、经开区投资促进机构,与有投资合作需求的企业进行精准对接。通过项目路演、一对一洽谈,为有意向的投资人和企业打通资本通道,构建“产业+资本”协同发展生态。
副中心: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绿色产业
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先侠介绍,近年来副中心积极推动金融业绿色转型和创新实践,目前,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10%,已成为副中心的支柱产业。
副中心多措并举引育绿色发展金融机构和企业主体,推动绿色金融智库机构加速聚集。据悉,北京绿色交易所已正式承接全国CCER交易中心功能,碳排放累计成交量达到1.1亿吨,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即将挂牌,加快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服务平台。
同时,副中心引入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北京ESG研究院等重要智库,吸引大型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的市一级、二级分行落户运营。全区已汇聚超过470家金融类企业,设立6家绿色金融专营机构。
持续支持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绿色产业,“北京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全国首支设立的ESG投资基金等政府性产业基金落地副中心。
有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通州区绿色信贷余额约549亿元,占全区贷款余额比重达17.4%。
朝阳区:打造全国首个数据商务区
“CBD是北京市对外开放一个最高的命题。”北京市朝阳区副区长陈黛说。
陈黛介绍了朝阳区“商务+科技”发展模式。2024年,朝阳区GDP达9230亿元,占全市总量近五分之一;今年上半年达4620亿元,同比增长5.1%。实际利用外资持续领跑,进出口总额稳居榜首,社零总额占全市约20%。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科技创新正强势赋能经济质变,信息服务业与科技服务业GDP占比已达23.7%,对增长贡献率超30%。”陈黛表示。
据悉,朝阳区正扎实推进数字经济融合创新,积极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互促的新生态,五年推出87项改革创新案例,其中1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9项在北京市推广。
陈黛介绍,当前,CBD已经有核心区7个重大项目建成,另外7个项目正加快推进,未来五年预计释放超170万平方米高品质产业空间。
陈黛透露,朝阳区正全力打造全国首个数据商务区(DBD),以数据要素为核心驱动,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商务生态体系,不断提升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影响力。
海淀区:将发布一系列涉及资金、人才的惠企政策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9月12日晚,海淀区将发布“揭榜挂帅”“降本增效”等一系列涉及资金、人才的惠企政策。
海淀区副区长隋晓峰介绍,2024年海淀区GDP增至1.29万亿元,对北京市经济贡献连续9年位居全市第一。今年上半年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6636.8亿元,增长6.9%,全市占比26.5%。信息、科研、金融、教育和工业五大优势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超过八成。
据悉,海淀区正在着力建设“1+X+1”现代产业体系。前面的“1”指的是人工智能;“X”包括两方面,一是加快壮大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医药健康、集成电路、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二是围绕具身智能、量子科技、自动驾驶、6G等培育一批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集群;后面的“1”指的是科技服务业。
隋晓峰说,海淀区积极构建以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和产业链为坐标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今年年初海淀区发布了10项产业类、金融类、国际化服务类政策措施。
据了解,海淀区壮大产业投资的同时,通过腾笼换鸟优化产业空间布局。2025年年初,海淀区在中关村核心区、翠湖科技园、永丰科技产业基地等重点片区,集中释放368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目前全区产业空间总量已超过3600万平方米。
石景山区:三年建成北京未来数字空间创新试验区
石景山区委常委、副区长李文化介绍,2024年,石景山区地区生产总值1312.9亿元,同比增速6.5%,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4%,高于全市13.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增速位列中心城区第一。
据悉,石景山区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建成北京未来数字空间创新试验区。到2026年年底,落地一批公共服务和创新平台,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成北京未来数字空间创新中心,构建“一核引领、多链协同”模式。
到2027年,打造北京市数字空间产业集聚地,成为北京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践主阵地,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力争超2200亿元,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60%,为首都数字转型提供“石景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