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作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高规格主题论坛之一,2025全球总部经济大会暨中国楼宇经济北京论坛在首钢园举办。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本次论坛上,多家总部企业和资管机构聚焦全球视野下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共同探讨“破局与进化”的路径和模式。
从“效率”到“韧性”
在本次论坛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钱克明指出,当前我们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进入二战以来最复杂、严峻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
通过梳理全球50多家权威智库报告,他归纳出影响未来国际经济走势的六大因素:美国贸易政策的频繁变动、地缘政治冲突、全球债务高企、气候变化与绿色转型、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人口老龄化。
在此基础上,钱克明进一步提出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将呈现“三方面八大趋势变化”,包括宏观经济低速化、波动化与高度分化;国际经济治理规则碎片化与供应链韧性化;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深入推进。
他强调,在此背景下,企业需重新审视国际化战略底层逻辑,从过去“效率优先、成本优化”转向“韧性优先、安全并重”,推进供应链多元化、区域化与本地化布局。
钱克明建议,企业应从战略和实施两个层面积极应对新形势。战略上须重构国际化逻辑,重视本地化、定制化经营,逐步从“买全球、卖全球”转向“在当地、服务当地”;实施上应重点加强风险管理、合规管理、ESG体系建设,打造韧性供应链,全面推进数字化与绿色转型。
他还指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成为未来关键增长极,尤其是东南亚、中东、非洲及拉美等地区在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健康服务等领域潜力巨大。
共筑“城市—总部—楼宇”共同体
世界贸易网点联盟主席布鲁诺·马谢指出,当前全球化正经历深刻重构,产业链加速调整,“破局与进化”不仅是对现实挑战的回应,更是对未来合作方向的积极探寻。
他强调,总部经济正面临“区域化布局”与“全球化协同”的平衡难题,楼宇经济则需应对“供需失衡”与“数字转型”的双重压力,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在于合作与创新。
从合作层面来看,世界贸易网点联盟在全球50多个国家拥有120多个网点,能够为跨国企业与中国城市搭建精准对接的桥梁,共同打造“总部+楼宇”的产业生态共同体。从创新层面看,数字技术正在重塑总部经济与楼宇经济的形态——远程协同办公让总部布局更具弹性,物联网、人工智能让楼宇运营更高效节能。“我们应鼓励总部企业与人工智能和大模型企业开展合作,探索‘数字总部’‘智慧楼宇’的新模式,让创新成为破解发展矛盾的核心动力。”
此次论坛上,多位嘉宾一致认为,总部经济与楼宇经济不仅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载体。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穆鹏指出,总部经济作为高端资源集聚与辐射带动的重要形态,对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据了解,北京已连续13年位居《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全球城市之首,共有47家企业上榜,包括国家电网、中国石油等“国家队”企业,以及京东、小米等创新活力强劲的民营企业,形成多元共进、量质齐升的发展格局。北京市正通过强化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楼宇载体能级等多措并举,进一步培育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匹配的总部经济体系。
据穆鹏介绍,北京从三方面发力推动总部经济提质增效:一是激发创新原动力,依托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基础研究人才和高被引科学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二是优化营商环境,连续八年推进改革,近期更推出《推动总部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升服务能级和政策精准度;三是强化硬件支撑,推动CBD、运河商务区、丽泽金融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区楼宇经济高端化、集群化发展,目前已形成一批税收贡献超亿元的高品质楼宇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