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发布了30余款新产品,官宣进军无人机、汽车行业的追觅科技,又有新动作,不仅光速选址建厂,还将目光瞄向了“星辰大海”。
日前有消息称,追觅科技要破产,mova(追觅旗下高端家电品牌)要关门,苏州市政府要接管追觅等传闻。对此,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在朋友圈回应称,追觅现金流充足,经营状况良好。“所有退出的投资人都赚了钱,早期投资人赚了几十倍。”
在此前的9月4日,追觅科技举行了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并且透露其2025年上半年营收已远超2024年全年水平。《中国经营报》记者从追觅科技方面获悉,日前,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已携团队赴德国,为追觅汽车以及大家电业务选址建厂,这也是中国科技企业首次在欧洲高端制造腹地落地综合性工厂。
“公司此次考察大家电智能化生产基地的行程,将重点评估产能规划、质量体系、供应链配套及可持续制造能力,旨在于欧洲布局高标准生产枢纽,未来会支撑追觅科技在欧洲本地化生产与合规交付,提升大家电品类量产认证效率与市场响应速度。”追觅科技方面表示。
几乎同时,追觅科技还官宣成立天文BU,“进军”太空,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这也是中国科技企业首次系统化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
“光速”海外建厂
俞浩在朋友圈表示,最近两年,公司和个人拿出了50亿元左右,高价回购老股,使得持股比例从45%提升到了70%。在业内人士看来,科技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回购股份,目的一是解决早期股东的退出问题,二是提升控制人的股比,是比较常见的市场化行为。
几乎同时,追觅科技的汽车、大家电业务已宣布在德国建厂。据了解,追觅汽车将与法国巴黎银行进行合作共同建造德国工厂,其选址位于特斯拉德国柏林超级工厂附近,未来追觅汽车将以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为路径,向全球市场进军。
这距离追觅官宣进军其造车业务仅过去10天时间。在此之前,追觅方面表示,将依托在智能硬件领域积累的技术实力、全球渠道与品牌认知,实现从“智能家电”到“超豪华电动车”的战略跨越。旗下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在2027年亮相。
相关资料显示,追觅汽车选址所在的辐射地区,拥有上千家零部件供应商,形成覆盖精密制造、电子电气、材料科学的完整产业链。“公司未来将有机会直接与当地品牌共享汽车核心零部件的本地化供应网络,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物流成本,并将网络高效覆盖整个欧洲。”
“德国工厂将成为公司冲击全球超豪华汽车市场的桥头堡。”追觅汽车方面表示,公司将实现以全球顶级标准,打造世界顶流汽车品牌,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新标杆。
据了解,目前追觅科技在造车方面的技术、供应链与制造落地、全球化渠道等领域已有不小优势。具体来看,依托其在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及机器人传感与控制等核心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追觅已经实现了向汽车电驱系统、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等方向的技术迁移。截至2025年5月,公司已获得全球授权专利3155件,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
同时,目前追觅科技旗下产品已覆盖全球100余个国家,主要产品在德国、法国等市场拿下多个市占率第一,拥有超过6000家线下门店,服务家庭超3000万个,会员数量突破1100万户。“这一成熟的全球营销网络,将为公司产品的国际化推广提供强大支撑。”追觅科技方面表示。
加速构建“空天地”生态
实际上,除了汽车外,追觅的目光还投向了天空。
距离工厂选址落地德国仅过去2天时间,追觅官宣成立天文BU,这是中国科技企业首次系统化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也是中国企业首次将技术愿景从地面延伸至太空。
“太空探索是精密制造、动态控制、AI算法等核心技术的自然出口。”追觅方面表示,公司“预研—产品—平台”三级研发体系,让天文BU可高效调用集团底层技术。“智能工厂经柔性改造,已能同时生产扫地机器人与天文设备元器件,这种‘消费制造赋能航天’的能力,在行业中极为稀缺。”目前,追觅已用8年时间搭建起了通往星空的技术阶梯。
在此基础上,追觅将打造智能天文光学系统。具体来看,在高端天文光学设备制造领域,追觅正在攻克大口径光学镜片的量产难题。“首款智能天文望远镜产品或将采用超大口径设计,内置的AI算法能够自动补偿大气抖动,能够智能识别并追踪深空天体,解决传统设备‘调校复杂、易受干扰’的痛点。”追觅方面表示。
空间在轨光学载荷服务方面,追觅天文BU正通过与国内商业航天公司联合开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载荷,把公司的光学技术推向真正的“太空”应用场景。
除此以外,追觅还将打造连接全球天文爱好者的“追觅宇宙”平台,用户可通过平台控制智能设备、分享拍摄的宇宙影像、一键生成AI识别的星空图谱、获取观测指南并可访问追觅独家深空数据库,构建“硬件+软件+社区”的闭环生态。
“随着天文BU的成立,追觅的生态战略正式形成闭环。”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标志着中国科技企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