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再扩容,老百姓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有了更多选择。中国理财网日前发布第九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名单,本次新增两只产品,这也使得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扩容至37只。业内专家表示,未来我国个人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一方面需要丰富金融产品供给,让优质的金融产品吸引投资者投资;另一方面也需要政策引导,完善金融服务,引导客户根据自身情况理性投资。
产品再“上新”
据了解,本次“上新”的产品,发行机构为中邮理财,主要投资于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相比非个人养老金产品,综合费率降低0.45%,不收取超额业绩报酬,符合养老金投资追求稳健收益的特性。而且,用每年12000元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可以直接购买,操作方便。
中邮理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新推出的理财产品覆盖了更灵活的持有周期,主要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对流动性与收益平衡的需求,适配不同年龄群体的养老规划节奏。其中,不低于80%投资较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资产,积累票息收益;不高于20%投资收益弹性较强的权益类资产,并采用增配优先股、对冲工具等方式,力争降低组合波动,提高投资者持有体验。”
事实上,此前中邮理财曾发行过365天、1095天(3年)、1825天(5年)等多种期限的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从资产配置情况来看,与一般理财产品配置现金和债券比例高达80%至90%不同,养老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对债券的配置比例大约在50%上下,品类更加多元,权益的比例也更高。
以首批成立的“中邮理财邮银财富添颐·鸿锦最短持有365天1号(安盈款)”为例,中报显示,该产品投资组合中债券占比52.75%,银行存款占比14.76%,权益类占比7.42%,公募基金占比4.5%。Wind数据显示,该产品成立以来,即2023年1月至今的净值增长率为11.02%。
固收类成绝对主力
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是指可以使用个人养老金账户里的资金购买的理财产品。2022年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36个先行城市或地区启动。实施两年后,这一制度扩展至全国。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资金可以投资于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多种金融产品,目前银行理财的数量偏少,储蓄类产品较多。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8月27日的数据显示,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中,包括37只银行理财、466只储蓄存款、329只保险和303只公募基金。随着中邮理财上述两只新品的“上架”,当前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再度扩容,从整体产品结构看,固收类仍是绝对主流。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37只产品中固定收益类达31只,占比超八成,混合类产品仅6只。
“截至目前,我国个人养老金产品数量已扩容至逾千只,其中约一半为储蓄类产品,这一结构反映了投资者对安全性与确定性收益的偏好较高。”对此,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向记者表示,储蓄类产品具有本金安全、利息稳定、操作便捷等特点,天然符合养老金产品“保值、安全、稳健”的核心属性。但同时,当前产品结构的过于集中也暴露出供给侧对差异化需求回应不足的问题。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目标应是为居民提供一条长期、多元、可持续的资产配置路径,因此,仅以储蓄类产品占据半壁江山,难以满足年轻群体、风险承受能力较强投资者的个性化财富管理诉求。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也认为,尽管此次新增了2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但与其他类别个人养老金产品相比,其总体数量依然较少。娄飞鹏表示,理财类产品安全稳健、客户覆盖广,适合个人积累养老资产。在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过程中,需要丰富金融产品池,特别是在理财产品数量较少的情况下,需要推动更多养老理财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
市场仍需完善
在市场规模扩张的背后,我国个人养老金产品结构失衡与投资者参与度分化也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我国养老产品功能设计趋同,主要以存款、理财、保险三大类为主,证券、信托、基金类较少;各机构间的产品形态更是趋于雷同,缺乏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风险偏好、健康状况等老年人群体的细分产品和个性化服务,权益类产品占比低,难以满足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投资偏好人群的差异化需求。
“破局之道需从供需两端共同发力。一方面,需加快优化产品供给结构,提升投资回报中枢与资产配置效率,真正实现‘有吸引力的长期投资工具’;另一方面,应系统性提升政策激励力度,如适当上调税优额度、增强税收优惠的可感知性。此外,还应加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公众认知推广,通过数字化平台加强账户可视化、模拟收益展示与长期养老规划教育,让用户清晰理解缴费行为与未来养老金水平之间的关系,从而转‘开户热’为‘缴费热’,真正推动制度落地生根、实现发展初衷。”对此,杜阳建议道。
平安证券在研报中分析指出,对居民而言,参加个人养老金取决于两个因素:税惠力度和超额收益。其中,由于个人养老金具有超长的封闭期,且中国居民在中年时面临收入下降的风险,居民会天然要求个人养老金产品具有超额收益,以作为流动性补偿。而此前个人养老金产品成立日期偏短,品类不丰富,收益表现吸引力不够,因此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实际上,只要投资者时间允许,基于长期投资的视角,将养老资金的一部分战略性地配置于高风险产品,不仅是可行的,甚至是必要的,其核心逻辑在于“以时间换空间”,通过承受短期波动来换取更高的长期复合收益。
“短期规划投资者可选持有期短、流动性好的产品,方便在需要资金时赎回,但需注意赎回条款与费用;长期投资者可选择投资期限较长的产品,实现资产的长期增值。”对此,有业内理财专家建议,年轻投资者距离退休时间长、风险承受能力较高,可选择风险等级稍高、期限较长的产品,但需关注权益投资风险提示;临近退休年龄的投资者风险偏好低,更注重资金安全,可选择中低风险固收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