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9月13日电(记者申铖、刘开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2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成效。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称,“十四五”时期,国家财政实力持续增强,效能不断提升,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提供了坚实保障,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期盼提供了坚强支撑。
国家财政实力大大增强
来自发布会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0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17万亿元,增长约19%;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五年预计超过13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26万亿元,增长24%。
“国家财政实力大大增强,集中财力办成许多大事要事。”蓝佛安说。
国家财政账本里,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终是民生。蓝佛安表示,“十四五”以来,民生领域财政投入近100万亿元,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
以教育领域为例,“十四五”时期,国家财政持续加大投入,支撑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截至2024年底,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连续十多年保持在4%以上。”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说,“十四五”时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预计超过25万亿元,比“十三五”同期增长38%左右。
“不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人,都能享受到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民生保障。”蓝佛安说。
财政宏观调控更加积极有为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十四五”时期,财政政策进一步增强与经济情景的适配性,从积极到更加积极,战略上更加主动、战术上更加精准,成为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强化逆周期调节,熨平短期波动。”蓝佛安说,另一方面,协调推进跨周期调节,增强中长期发展动能。支持扩大内需,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畅通经济循环。
举例来看,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十四五”时期,国家财政统筹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在资金投入上“添柴加火”,在经费使用上“放权松绑”,在成果转化上“搭台架桥”,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上“赋能减负”。
“‘十四五’时期,全国财政科技支出预计达到5.5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34%,资金重点投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说。
财税改革管理纵深推进
“十四五”时期,财税改革管理纵深推进,更好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方面,主要是三个‘聚焦’。”蓝佛安说。
一是聚焦优化配置和提升效益,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资金资源资产统筹,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做到“小钱小气、大钱大方”。
二是聚焦效率和公平,优化税制结构,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强化税收调节,不断健全同经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税收制度。
三是聚焦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持续优化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进一步厘清“事谁干、钱谁出”。
与此同时,管理方面,突出系统化、精细化、标准化、法治化。“从预算编制源头开始,发挥支出标准、信息技术等支撑作用,将财政管理贯通资金使用全链条,横向覆盖到各部门各单位,纵向延伸到市县基层。”蓝佛安说。
展望未来财税改革动向,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出明确部署,我们已经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分年度工作计划,正在抓紧推进。下一步,将根据形势变化,条件成熟一项就推出一项。
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有力有效
统筹发展和安全,才能行稳致远。“十四五”时期,财政部门着力推动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在地方政府债务方面,常态化加强监管,形成法定债务‘闭环’管理制度体系,对于隐性债务,有序化解存量、坚决遏制增量,风险逐步收敛。”蓝佛安说。
在基层财政运行方面,中央财政五年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近50万亿元,最大力度下沉财力,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地方财政总体运行平稳。同时,协同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去年四季度,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一揽子化债举措推出。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一次性增加的6万亿元专项债务限额,已累计发行4万亿元。各地置换后,债务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个百分点,可节约利息支出超过4500亿元。
“化债是手段,发展是目的。”蓝佛安说,“十五五”期间,将继续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加快建立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为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