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国家财政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财政宏观调控更加积极有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有力有效……9月12日下午,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国家账本成色。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当天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收入“蛋糕”越来越大,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0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17万亿元,增长约19%;支出强度前所未有,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五年预计超过13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26万亿元,增长24%。在“十四五”时期,财政民生投入近100万亿元。
“财政政策始终留有后手,未来政策发力空间依然充足。”蓝佛安强调,展望“十五五”,财政部将更高效能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更大力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更高水平推进财政科学管理。
政策“更加给力”
未来发力空间充足
“十四五”时期,财政政策从积极到更加积极,战略上更加主动、战术上更加精准,成为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过去4年,我国经济实现了平均5.5%的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作为宏观调控主要手段,财政政策具有扩大总需求和定向调结构的双重优势。蓝佛安指出,“十四五”以来,财政政策在力度上更加给力,赤字率从2.7%提高到3.8%,今年进一步提高到4%;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9.4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10万亿元,财政政策空间进一步打开。在时机上更加灵活,政策出台能早则早,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确保早落地、早见效。
在这一过程中,财政部对财政宏观调控的规律性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在加强政策协同方面,今年中央财政专门发行5000亿元特别国债,为大型商业银行注入资本金,预计可撬动信贷投放约6万亿元。
“未来财政政策发力空间依然充足。”蓝佛安强调,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这决定了财政运行的基本盘始终是坚实稳固的。财政部门将继续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加强对形势的前瞻研判,做好政策储备,主动靠前发力。
在政策发力方向上,蓝佛安表示,内需蕴含巨大的增长空间。财政部将创新运用财税政策工具,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开发好内需这座“富矿”。
民生导向更加鲜明
在国家财政账本里,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终是民生。“十四五”时期,我国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20.5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元,加上其他领域支出,财政民生投入近100万亿元。
为增强中央财政调控保障能力,过去4年,中央本级从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资金规模,是“十三五”同期的10倍多。
为兜牢兜实“三保”底线,中央财政五年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近50万亿元,最大力度下沉财力。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蓝佛安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超过10.7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13.27亿人,领取基本生活救助的群众有4500多万人。
不仅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脱贫成果也夯得更实。“十四五”以来,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近40%,2024年达到17522元,年均增速连续4年高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民生福祉没有终点。蓝佛安强调,“十五五”时期,财政部将做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哪里,财政资金就重点投向哪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在哪里,财政政策就往哪里发力。
债务风险逐步收敛
“十四五”时期,财政部门有序化解存量、坚决遏制增量,隐性债务风险逐步收敛。
去年四季度,财政部一揽子化债举措,包括出台置换政策等。
据蓝佛安介绍,截至今年8月底,一次性增加的6万亿元专项债务限额,已累计发行4万亿元。各地置换以后,债务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个百分点,可节约利息支出超过4500亿元。今年以来,全国已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78万亿元,其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支持地方用于化债。
“总体看,我国政府负债率处于合理区间,风险安全可控。”蓝佛安表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92.6万亿元,包括国债34.6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7.5万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10.5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8.7%。
化债不仅增强了地方发展动能,推动了融资平台加快退出,还改善了金融环境。截至2025年6月末,超六成的融资平台实现退出,意味着60%以上的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已经清零,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加快推进。
蓝佛安强调,“十五五”期间,财政部将继续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财政部将提前下达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靠前使用化债额度,多措并举化解存量隐性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