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央行发布8月份金融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0.5万亿元。按此计算,今年8月人民币存款增加额为2.06万亿元,其中,8月单月住户存款增加1100亿元,处于今年以来较低水平。

存款去哪儿了?从央行8月的金融数据中或可窥见一斑。
央行数据显示,8月狭义货币(M1)增速回升,而广义货币(M2)的增速环比持平,M1M2“剪刀差”进一步收窄,这意味着更多资金转化为活期存款,有助于投入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而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18万亿元,是当月存款增加最多的部分,而这部分存款大幅增加,预示着投资活动更加活跃。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也表示,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度增加,当前市场存款活化其实明显,居民的“超额储蓄”或将持续“搬家”。中金公司预计,居民存款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约为5万亿-7万亿元。
一把“剪刀”背后的明示:存款活化、定期存款不“香”了
在央行的数据里,M1增速与M2增速之间存在着一把神奇的“剪刀”,可以让人窥见市场资金是否活跃。
根据央行数据,8月M2余额331.98万亿元,同比增长8.8%;M1余额111.23万亿元,同比增长6%。按此计算,8月M1M2的“剪刀差”为2.8%,环比7月下降了0.5个百分点,相较于去年9月份最高值下降了7.3个百分点,达到2021年6月以来的最低值。有业内人士指出,今年以来M1M2剪刀差明显收敛,更多资金转化为活期存款,有助于投入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

相对于包含定期存款的M2而言,M1中主要包括现金、企业和居民活期存款,以及支付宝和微信钱包等随时可用的“活钱”。
中金公司分析师林英奇表示,M1增速的上升除去年清理手工补息的低基数效应外,也和存款进一步活化有关。而存款定期化趋势也在2023年以来首次出现拐点,体现出居民定期存款、银行理财等固定收益产品到期并未续投,成为潜在的入市资金。
曾经备受青睐的银行定期存款“不香了”。此外,多位银行理财师告诉贝壳财经记者,随着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持续下降,来银行定期存款的客户也有所减少。
资本市场火热居民存款正在加速入市
原来的定期存款活化后,投资是重要的流向之一。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指出,8月权益市场交投活跃度升温,居民存款加快入市,部分货币由储蓄需求转为交易性需求,推升居民活期存款;同时,季中月份理财等表外产品扩容节奏放缓,股市火热和债市调整或引发理财赎回表内,对存款分流力度降低。
这在央行发布的8月份数据中也得到了印证:居民存款与非银存款跷跷板效应明显。其中,8月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了1.18万亿元,高于今年7337.5亿元的月平均增长值。而非银存款主要包括证券保证金存款、理财公司存款等。
林英奇进一步解释,历史上非银存款增速上升通常源于两方面因素:存款进入券商保证金账户准备入市;居民申购银行理财、固定收益类基金等产品,非银机构认购定期存款。近几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存款进入股票账户或是重要因素。
事实上,存款“搬家”的现象从今年6月份才开始初步显现。林英奇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一系列支持政策改善了长期经济预期,市场风险偏好有所提升,同时叠加股市上涨行情。
“截至2025年7月居民存款规模约160万亿元,而A股自由流通市值约43万亿元,居民存款规模为A股自由流通市值规模的约4倍。”林英奇从超额储蓄、定期存款到期和存款活化视角测算,居民存款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约为5万亿-7万亿元,可能高于2016—2017年、2020—2021年两轮股市上涨的行情中存款入市的规模,但实际入市情况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预期、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