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13 05:59:20 股吧网页版
“碳捕手”帮二氧化碳悄悄搬家(唠“科”)
来源:人民日报

  累计封存量突破1亿立方米!日前,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传来新进展,也意味着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装备和工程能力日臻成熟。

  火力发电、工厂烟囱、汽车尾气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冰川逐渐融化,也让极端天气变得更加频繁。人类为此烦恼已久,但现在我们有了一种新办法,既不粗暴“剿灭”,也不简单“驱赶”,而是用科技的方式,让它悄悄“搬家”。这项技术名叫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从理论上说,有了CCUS,化石能源也能成为“零碳”能源。

  CCUS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它的关键环节包括三步:先把排出的二氧化碳“捕集”,然后“利用”,最后“封存”。就像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有人建堤坝,有人疏水渠,CCUS的角色,是把多余的水引入安全的地下水库。这种二氧化碳的“隐身术”,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减排“工具箱”。

  第一步,捕集。在火电厂、化工厂、水泥厂等排碳大户中,二氧化碳常常混在高温废气里排出。科研人员开发了各种捕碳“神器”,有的采用化学吸收法,用液体吸收剂将二氧化碳从气体中“洗出”;有的依靠膜分离技术,像筛网一样将目标气体“筛出”;还有的通过低温冷凝,将二氧化碳“冻住”。不论方式如何,目标一致:在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前,将其收入“囊”中。

  第二步,利用。过去,很多人认为二氧化碳只能当废气处理,其实它完全可以变废为宝。比如,注入地下油藏,将岩石孔隙中的原油“驱赶”出来,提高原油采收率;或者转化为化肥、甲醇、合成燃料,甚至成为新型建材原料;在一些饮料厂,捕集来的二氧化碳还能用于生产碳酸饮料。从“排放之害”变为“产业之材”,转变背后不只是技术的进步,更是资源循环利用观念的升级。

  第三步,封存。可以理解成给二氧化碳在地下安排一个长期“安全屋”。科研人员将它压缩成高密度流体,注入地下上千米的咸水层或废弃油气藏中。这些地质构造稳定、隔绝性强,像一个个天然的密封罐,能够将二氧化碳封存百年甚至千年不泄漏。

  全球范围内,CCUS已经从技术试验走向商业化应用加速阶段。我国虽然起步稍晚,但发展势头强劲,越来越多企业加入这场减排探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20个CCUS示范工程投运,覆盖了电力、石化、钢铁等多个行业,总体封存能力不断提升。今年,我国首个海上CCUS项目在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投用,形成“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模式,未来10年将规模化回注二氧化碳超100万吨,并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

  当然,CCUS的推广应用仍然面临不少挑战。比如成本问题,全流程处理一吨二氧化碳的成本目前仍高达几百元,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这是一笔巨大的投入;又如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目前缺乏统一的碳运输管网和跨区域协同机制,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也有待政策引导激励。

  尽管如此,CCUS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尤其是在钢铁、水泥、化工等难以去碳的行业。从技术突破到政策加持,从试点示范到商业化探索,CCUS正逐步从幕后走向台前,以积极稳健的姿态为地球温室效应减压、为实现“双碳”目标兜底。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低碳转型中,CCUS有望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