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歌迷专列”助力演唱会经济发展、大连市打造“跟着演唱会游美丽大连”城市文旅IP……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文旅消费持续升温,演艺活动推陈出新,大型演唱会热度十足。
演唱会作为重要的文化消费形式,在国内经济发展、文化消费升级以及人们对娱乐多样化需求推动下,逐渐成为推动城市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2024年5000人以上大型演唱会票房收入296.36亿元,占全年演出票房收入的51.14%,观演人次超2900万,成为演出市场票房最为突出的品类。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7月份,全国演唱会票房收入129.82亿元,同比增长46.11%,观演人次为1825.8万,同比增长53.01%。
多地政府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提供政策支持、提升保障服务等措施,吸引演唱会落地,以促进消费。例如,南京市多个部门共同发起“跟着演出(赛事)游南京乐享‘1+3’优惠活动”,观众凭观演观赛票据即可享受南京市域内景区景点、住宿餐饮、商场购物等三重优惠;太原市政府通过提供免费接驳服务、开通“歌迷专列”等服务措施,打造“歌迷之城”。今年全国演唱会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未来几年内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成为文化产业中颇具增长潜力的细分领域之一。
市场繁荣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演唱会制作和营销方式不能很好顺应观众多元化需求、举办城市承载能力不足、演唱会文化效应没有持续发挥等。如何变“流量”为“留量”,让曲终而人不散,成为城市管理者思考的重要课题。
精准分析消费群体特征。要根据演唱会消费特征开发对应产品内容,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演唱会的跨城观演现象非常普遍,在观众观看演唱会的消费支出中,住宿、餐饮、交通占了很大比例。这说明,演唱会已成为一种综合性文化体验和社交活动,消费者愿意为此支付更高成本。
创新应用数字化技术。采用全渠道整合营销,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营销效率。构建包括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线下广告等在内的全渠道营销矩阵。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改变演唱会的制作与互动方式,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和个性化服务。探索使用沉浸式体验技术和全息投影,重塑演唱会观看方式,为传统演唱会注入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挖掘凝练文化内核。演唱会的组织者和创作者要不断给观众奉献高质量、高水平的视觉盛宴,使演唱会成为“身份认同的仪式场域、集体记忆的时空锚点”。演唱会的举办城市要借助演唱会在品牌塑造和形象传播上的独特价值,因地制宜开发主题性文旅产品和体验项目,将本地文化推广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