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原油期货市场规模稳居全球前三,成为亚太地区原油贸易的重要定价参考;挂钩我国20号胶期货价格的跨境贸易约占天然橡胶进口量的40%;约有30%的南美农民参考我国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黄大豆2号期货价格报价;中国企业对外出口PTA主要参考郑州商品交易所PTA期货价格定价……一系列数据勾勒出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的清晰轨迹。“中国价格”走向全球的坚实步伐,成为我国期货市场高质量开放的生动注脚。
期市开放迈出坚实步伐
期货市场的核心价值在于风险管理,而中国期货市场正以“量质齐升”的姿态站上国际舞台。目前,我国商品期货成交量占全球总量超六成,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在全球交易量最大的20个农产品期货品种中,中国占据16席,为市场进一步双向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放步伐持续加快。今年上半年,我国期货市场新增客户41万个,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易者活跃在中国市场。“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发力。一方面,“引进来”不断深化,目前共有91个期货期权品种纳入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交易范围,包括全部已上市股指期货、股指期权以及大部分运行成熟、交易活跃的商品期货和期权。证监会全面取消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后,我国为外资机构提供了更加透明、稳定的政策环境,摩根大通、瑞银期货、摩根士丹利等期货公司已实现100%外资持股。另一方面,“走出去”不断拓展,中国期货公司已在境外设立67家子公司,获得多家国际交易所会员资格,初步具备全球综合服务能力。
此外,中国期货市场的开放举措还包括结算价授权合作、跨境商品ETF、交易所境外注册等多个方面。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中国期货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组合拳”,持续推动我国期货市场与国际接轨。
赋能企业拓展全球版图
商品期货及衍生品市场本质上是全球性市场,境内外期货市场交易价格具有高度相关性。我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大宗商品消费国之一,原油、铁矿石、大豆等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较高。中国商品期货交易量已占全球六成以上,“量”的优势如何转化为“价”的话语权?企业的实践给出了答案。
5年前,浙江的逸盛石化还在为跨境交割的复杂流程头疼,如今情况已大不相同。9月,逸盛石化旗下子公司逸盛大化与意大利GSI公司的首单PTA保税交割将正式落地。通过滚动交割模式,货物从工厂直达保税仓库,境外买方凭仓单即可提货。
在南美,浙江万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销售团队也在用“中国价格”报价。南美客户下达采购订单后,万凯新材料参考郑州期货价格报价,同时根据订单量锁定原料价格,再结合订单安排生产、对接海关完成出口。万凯新材料副总经理陈灿忠表示,我国期货市场发挥了提供基准价格增强议价能力、助力锁定原料成本、让国际交付更高效透明且可控等三大核心作用,全方位优化了企业的国际贸易体验。
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杨光表示,开放的期货市场有助于形成真正反映亚太市场供需的“中国价格”,提升我国在重要大宗商品的全球价格影响力,为我国初级产品国际贸易提供更为公平合理的价格基准。
国际化不仅关乎单一品种,更是全产业链的重构。物产中大化工集团农产品交易部经理夏秋子表示,以前不敢涉足新兴市场,有了期货定价和套保工具,就能放心布局。厦门国贸石化总经理刘德伟介绍,厦门国贸的聚酯业务规模7年间翻了7倍,秘诀之一便是系统性的风险管理,通过期货锁定原料价格、保障利润窗口,再开拓欧洲和东南亚市场。
价格影响力稳步提升
从豆油到橡胶,从PTA到瓶片,中国期货价格正深度融入全球贸易体系。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司副司长王颖介绍,我国期市一些品种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定价参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境内期货期权品种数量扩容至91个。
“对外开放是提升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的必由之路。”郑商所理事长熊军表示,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多的期货期权产品供给,吸引更多境外客户参与,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
英国嘉利高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推动跨境使用郑商所瓶片和PTA期货。比如,使用郑商所瓶片期货,对从中国发运到东非的实物贸易进行套期保值。同时还引导PTA实物买家,从一口价转向利用中国PTA期货定价,为无法直接参与郑商所交易的实体提供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翱兰等国际粮商借助中国期货市场对冲风险,经营利润稳定性显著提升。翱兰(上海)商贸有限公司市场合规与风控首席执行官许沙莎介绍,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显著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引入境外交易者提升了市场流动性,加强了市场合理定价的能力,为企业套保和期现业务提供了良好条件;境外交易者审批流程大幅简化,套保额度申请周期显著缩短;跨境交易效率提高,依托人民币计价和保税交割等创新机制,境内外市场联动更加顺畅。
展望未来,中国期货市场将继续以“成熟一个、开放一个”的节奏扩容特定品种池,降低境外投资者制度性成本,优化保税交割和跨境结算;依托科技赋能,提升跨境交易效率与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