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样的创意:长得像法棍的汤勺、触手灵动的水母灯、形似叶片的果盘等;不设限的创意载体:紫砂、木艺、香道、服饰,甚至农产品……这里是每周有陶瓷创意集市、每季有手艺集市、每年有春秋大集的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每个出摊日,这里都是景德镇的人气流量场,这份热闹从下午5点一直持续到深夜10点。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摊主和游客的面孔都很年轻。数据显示,这里摆过摊的手艺人达2.86万人,平均年龄仅28岁。
这是千年瓷都景德镇近年来吸聚年轻人的一个缩影。这个坐落于黄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的山区小城,过去没有特别知名的旅游景点,如今却成为年轻人“热辣滚烫”的旅游目的地。那么,是什么吸引年轻人在这里“扎堆”呢?
创意瓷成市场“新势力”
在社交媒体上,与“景德镇”关联度最高的是“陶瓷选购攻略”。哪里的集市最值得逛?哪里能“捡漏”到性价比高、设计感又足的创意陶瓷?对于年轻人来说,景德镇遍布全城的数十个创意集市是旅游的“天堂”。有人分享购物心得——“你不用担心在这里空手而归,总有一款设计能契合你的需求”。
陶溪川文创街区的集市是景德镇最活跃的集市之一。这个文创街区由废弃的景德镇宇宙瓷厂改建而来,除固定店铺之外,还在总长不过几百米的两条支路上设立临时摊位,招募年轻手艺人加入摆摊,如今已形成“每周末陶瓷创意集市、每季度非陶瓷类的手艺集市、每年国内外手艺人云集的春秋大集”的集市风格。据统计,2.86万手艺人在这里摆过摊,平均年龄28岁。
摊主薛嘉豪从小在景德镇长大。在他的记忆中,过去景德镇只有青花、玲珑、粉彩等传统瓷,感觉既不好玩又有距离感。但如今,年轻人主导的创意陶瓷成为景德镇陶瓷市场的“新势力”。
从北京一所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后,薛嘉豪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在他的摊位上,记者看到了一款陶瓷烧制的小白熊香薰,定价刚过百元,小白熊造型憨态可掬,点燃时既温暖又能带来阵阵香氛,出摊不到半小时就已有人购买。“我选择‘陶瓷+香薰’赛道,就是瞄准了愿意为情绪价值消费的年轻女性客户群体。很多顾客向我反馈说,下班后点燃我的香薰,感觉一身‘班味’被散尽,心情都好了很多。”
新客群吸引了“新市民”的到来。曾在江苏宜兴从事紫砂制作10余年的汪德汉,从“玩在景德镇”到“留在景德镇”只用了两个月。“最开始是来这里的陶然集摆摊,市场活跃得让人意外。第一次摆摊遇上一个‘走播’,1小时流水破万元,带来的作品都不够卖。”
身为“80后”的汪德汉嗅到了景德镇的商机,如今已在这里设立了工作室,还带起了徒弟。他注意到,18岁至50岁的女性消费力更强,考虑用景德镇本土高白泥结合紫砂泥制作一些摆件类作品,告别过去相对单一的壶类作品风格。
这些创意集市不仅成为年轻人创业的最好舞台,甚至还成了引领时尚创意的风向标,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以陶溪川文创街区为例,这里最高峰时单日人流量超10万人次;2024年,1100多万人次的游客来到这里,超过城区人口的十倍。据运营陶溪川文创街区的景德镇陶邑文化有限公司统计,这里2024年的营业额达9.69亿元。
青山绿水与老建筑被激活
除了“买买买”,年轻人来景德镇还为了“拍拍拍”。
水面倒映蓝天,红砖砌成的窑洞造型建筑群联排矗立。绿树掩映下,四周分布着始建于唐朝的龙珠阁、明清古民居、民国时期的私家民窑和20世纪的老瓷厂,对于游客来说极具审美体验。位于市区中心的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占地1平方公里左右,每年来这里打卡的年轻人数以百万计,是城区常住人口的五倍之多。
景德镇历史悠久,整座城市仿佛一个开放式的博物馆:150多处老窑址、108条老街区、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各色老建筑,都给人虚实交错的穿越感。一批脑洞大开的拍照方式被年轻人“解锁”:在御窑遗址公园透过镂空青花瓷板装置拍龙珠阁、让御窑博物馆的砖红色拱形墙体与水中倒影同框……几乎每个打卡点都排着等待拍摄的长队。
如果你从景德镇市区出发前往浮梁县,沿途可见山林小溪,自然景色秀美静谧。很多手艺人喜欢把工作室设在这样的田野乡间,推开门就能走进自然。据不完全统计,在珠山区三宝村,160多家陶瓷作坊分布在一条山谷;在浮梁县湘湖村,300多家工作室环绕湖畔。
早在十年前,新西兰的陶艺家埃丽卡就来到三宝村进行创作。她每两年来一次,每次住两个月左右。对于埃丽卡来说,三宝村的原生态环境和安静的氛围能让她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忙时做陶瓷、办展览,闲时徒步、游昌江……韩国陶艺家姜东弦夫妇在景德镇居住了近10年,景德镇缓解了他们内心的焦虑和压力。
和北漂、沪漂、深漂等大城市的“漂”不一样,“景漂”们大多享受着“慢节奏”“慢生活”。这里的生活方式契合了大批文艺青年的新需求,兼顾了生活与工作、休闲与奋斗的理想状态,也感染了远道而来的游客。
游客们会发现,生活在这里,人与人的交流大多不用隔着手机屏幕,几乎每个工作室、每间店铺都有张茶桌,坐下来一聊就是半天。上千家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遍布全城,人们在欣赏各色作品时,不自觉就静了下来。有人评价说:“你所羡慕的诗和远方,就是景德镇的日常。”
吸引逾10万年轻人“扎根”
年轻人选择一座城,说到底是这座城市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动画设计专业出身的重庆小伙牟维兴,在工作室兼职半年学手艺,如今每周出摊一天,月收入9000元左右。“景德镇就是个大市场,只要东西有特色,就能养活自己。”26岁的他,创业不到三年,摆摊收入就已经很可观了。
黑龙江的“95后”王南浩则是放弃了体制内工作,与女友在景德镇创业。“从1万元出头的启动资金,到年收入超12万元的陶瓷工作室,竟然只用了三年。”王南浩感慨地说,在景德镇,哪怕是新手,想靠陶瓷创业也不难。
这座城市保留了全球最完整的手工制瓷体系,6万多家制瓷作坊遍布全城,拉坯、上釉、绘画等各个环节都能找到高手指点;原料采买、陶瓷制作也很方便,骑电动车逛完一条街就能购齐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公共窑口遍布全城……
大学毕业生创业,还能获得政府提供的5000元免息贷款;500元能租一间30平方米的居室,十几块钱可以在为民瓷厂的青年公寓租张床睡一晚。为了年轻人更好地“扎根”,景德镇当地还成立了全国少有的针对外来人口的景漂景归人才服务局,让年轻人更有归属感。
正如100多年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的一篇名为《世界古老的瓷业中心》文章所指出的,“景德镇是一座没有失业的城市,工作机会很充足”。据官方数据统计,过去10年,景德镇人口呈净流入态势,新增人口13.6万,其中八成是年轻人,常年在此创业的超五成是“90后”,一半以上来自省外乃至国外。如今,不足90万的城区人口中,有6万是“景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