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9月13日电(记者董道勇)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制高点,生物制造是一种以细胞、活性分子和生物材料为基本成形单元,实现生物组织及器官的生理属性、结构及机能的体外制造的技术。

9月12日-13日,2025生物制造全链条标准化研讨会暨生物智造标准化国际联盟第一次大会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未来科学城举办。来自国内外的百余位科技及标准化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和企业界人士,共同探讨生物制造全链条国际标准建设,谋划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我国生物制造领域取得快速进展,尤其在微生物合成用于绿色化工和药物研发、增材制造技术用于个性化医疗植入物的生产以及生物材料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表现突出。生物制造不仅为低碳经济的构建提供了动力,也为现代工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路径。
记者注意到,目前生物制造领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体系,阻碍了高质量数据的汇聚,乃至影响了生物制造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本次大会是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首次系统性面向全链条生物制造国际标准开展联合研讨,标志着我国在推动生物制造标准化、构建全球规则体系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也为生物制造领域的数据整合与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会议期间,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比利时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以及ISO/TC215 SC1(基因组信息学)、ISO/TC276(生物技术)、ISO/TC34(食品技术)等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负责人同台交流,就“基因设计—生物制造过程—产品安全”全链条数据不互通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是国际标准化体系内多个技术委员会首次集体聚焦生物制造领域,探索跨领域协同路径。
大会提出三大目标:一是构建覆盖基因设计、工艺过程和产品追溯的全链条国际标准新体系;二是搭建政产学研用多方合作平台,推动标准在产业应用中落地;三是孵化启动3至5项中国主导的高优先级国际标准提案,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大会为期两天,除主论坛外,还举办分论坛和企业论坛,聚焦过程控制、技术及产品标准和企业实践等议题,并组织与会代表实地考察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是北京市推进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阵地,并于近期获评2025年度“中关村特色产业园”。集聚区的创新孵化区位于未来科学城“能源谷”核心区域,由未来科学城集团下属产业发展公司运营,并配备13万存量高品质产业空间,用于打造合成生物孵化培育创新高地,周边创新要素活跃、科创氛围浓厚,聚集了一大批企业研发总部、高潜力科技型企业,形成产学研用深度发展态势。
下一步,未来科学城集团将以此大会为契机,持续完善园区服务体系,通过提供标准化空间、建设加速培育体系、搭建创新生态服务平台,充分运用自有及政府引导基金,吸引更多高成长性、创新力强的合成生物制造项目转化落地,助力昌平区打造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先行先试示范区,为北京乃至全国的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全球生物制造产业走向更加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昌平区政府、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及中国计量大学、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共同主办,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未来科学城集团等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