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为体育消费市场注入了强劲的政策动力,也为体育产业与金融领域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
体育消费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抓手,其潜力释放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而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力量,在对接体育消费需求、助力体育产业提质增效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望成为提振体育消费的“助推器”。
银行需精准对接体育消费场景,提供多元化信贷支持,破解消费端与产业端的资金瓶颈。从消费端来看,部分中高端体育消费(如滑雪、潜水、马术等)存在一定资金门槛。银行可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推出差异化信贷产品,例如,为普通消费者设计低利率、灵活还款的“体育消费贷”,支持其支付健身、培训等日常体育开支;为体育爱好者开发“运动装备分期”服务,降低高端运动器材的购买门槛。
从产业端来看,体育场馆建设、体育赛事运营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回报周期较长。银行宜为中小型体育企业、健身场馆运营方提供专项经营贷款,开通绿色审批通道,简化贷款流程;针对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体育产业园区开发等项目,可以提供长期、低息的项目贷款,缓解产业发展的资金压力,从源头为体育消费市场培育供给能力。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是银行打通体育消费“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传统金融服务在适配体育消费场景时,往往存在灵活性不足、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银行需跳出传统思维,结合体育消费的场景化、碎片化特点,创新服务形态。一方面,可探索“体育+信用”的授信模式,将消费者的体育消费记录、运动打卡数据等纳入信用评价体系,为信用良好的用户提升信贷额度、降低贷款利率,激发消费意愿;另一方面,加强与赛事运营方的合作,开发“金融+体育”联名产品。同时,推广线上服务,依托手机银行、小程序等平台,开设“体育消费专区”,整合体育消费贷款申请、运动权益兑换、赛事门票预订等功能,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一站式金融服务,提升消费便捷度。
银行还应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助力构建“体育消费生态圈”,推动体育消费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联动文旅、健康、零售等领域的企业,搭建跨界合作平台。比如,与文旅企业合作推出“体育+旅游”消费套餐,为消费者提供包含赛事观看、运动体验、景区游览的一体化服务,并配套专属信贷支持。
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举措。银行作为金融赋能的核心力量,需准确把握《意见》要求,从信贷支持、服务创新、生态构建等多维度发力,才能精准对接体育消费需求,激活体育产业发展活力,让金融活水真正滋润体育消费市场,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助力形成“体育消费繁荣、产业提质增效、经济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