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北京金融法院副院长薛峰在“北京金融法院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北京法院系统连续制定8版法治化营商环境改革方案,推出45件文件,102项改革举措。北京金融法院将在法治的轨道上持续完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机制,持续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水平,持续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司法“北京服务”。
北京金融法院执行局局长雷运龙在回答中国证券报记者关于“执行中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做法”的提问时表示,执行中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北京金融法院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被执行企业全力回血自救,加速处置低增值资产展示诚信,促进双方修复、重塑信任信用关系。
助力构建“创业者友好型”金融生态
薛峰介绍,2022年7月,北京金融法院携手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引入市工商联推荐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多行业19名专家调解员,联合打造金融法治协同平台,在定纷止争中创造价值,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截至2025年8月,212件案件适用该机制办理,涉及标的达311亿元,履行到位192亿元;帮助50余家民营企业纾困解难,保障10余万职工就业,维护230余万投资者的权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机制填补了北京市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中破产前程序子指标的空缺,入选全市首批20个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和本次服贸会金融服务专题“北京服务”案例,获评人民法院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典型案例。
薛峰介绍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的工作情况。他表示,工作室立足金融支持是提升产业链韧性和新质生产力企业发展的关键,聚焦提振信心,守正创新,帮助金融机构和企业稳定预期,为现代产业链发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方面,以产业链为抓手,创新工作机制,依法引导金融护航产业链韧性。依托专家调解员,主动回应市场主体关切,全流程解决纠纷,针对暂时陷入财务困境但具有挽救价值企业的脱困诉求,创新“活封活扣+全力自救+精准评估+投融资他救”工作机制,提振金融机构回款信心和企业脱困发展信心,让产业链核心企业得到喘息和纾困解难,努力将对企业个体保障升级为产业链整体风险治理,促进相关产业链稳定发展。
另一方面,以新质生产力企业为抓手,促进金融与科技创新相匹配,助力构建“创业者友好型”金融生态。促进新质生产力企业发展壮大,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新质生产力企业重研发投入、长回报周期的特质决定资本应动态匹配企业成长周期,与之相应,司法则应刚柔相济,在平等保护中化解风险与重生企业,为资金流向绿色产能和创新领域提供司法保障。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林为民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全国工商联启动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工作,北京市作为试点,依托产权保护体系机制,聚焦“新时代首善民企”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林为民表示,以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将助力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建设与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强化产权保护体系工作实效性,与北京金融法院共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目前,已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处理案件212件,涉及标的311亿元,履行到位192亿元,为擦亮营商环境“北京服务”品牌作出积极贡献。创建“法律助企调度会”工作模式,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林为民称,下一步,北京市工商联将继续发挥产权保护体系优势作用,与北京金融法院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打造更多创新服务载体,更好挖掘、发现、培养法治人才,为民营经济代表人士提供更加广阔的成长舞台,助力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被执行企业全力回血自救
雷运龙在回答中国证券报记者关于“执行中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做法”的提问时表示,执行中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
雷运龙表示,一是精准筛选出适合运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机制的执行案件,根据案件特点、涉案企业行业特点匹配专家调解员共同开展工作,对矛盾纠纷“把脉问诊”。
二是围绕暂时陷入困境但具有挽救价值的涉案企业生存发展的诉求,坚持“活封活扣”“物尽其用”,支持被执行企业使用查封的设备正常开展经营活动。
三是通过行业专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潜力和已保全财产对企业生存发展的价值等要素进行充分评估,提出双方可以接受、切实可行的专业性纠纷解决方案。
四是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被执行企业全力回血自救,加速处置低增值资产展示诚信,促进双方修复、重塑信任信用关系。
五是发挥专家调解员优势,积极引入投融资资源,积极盘活企业资产,推动被执行企业债务重整,让暂时陷入困境的企业得到喘息,回血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