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好房子”建设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9月10日至14日举行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之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也紧紧围绕“好房子”这一热点展开。
在首钢园区8号馆,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被一处智能花园小屋吸引,而在其一侧便是北京城建打造的“好房子”样板间。这里的超强收纳、三分离卫生间、智能家居系统、环境智能监控平台等一系列设计亮点,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参观。

北京城建打造的“好房子”样板间。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段文平摄
“好房子”样板间吸睛,智能建造技术更是焦点。本次专题展内容极为丰富,精心设置了六大展示区域,集中展示了我国在绿色建造、智能建造、适老化改造、智能家居集成、零碳建筑、BIM技术、AI应用、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典型案例。
多种“好房子”样板间,尽显创新
据了解,本次专题展特别设置了“好房子”样板间展示环节。从可移动的模块化旅居产品,到新农宅样板间,让观众能够零距离、沉浸式体验未来居住空间的科技与品质,直观感受“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工业化魅力。
走进北京城建的“好房子”样板间,小三居内的超强收纳体系令人眼前一亮。北京城建工作人员介绍,在户型设计上,通过装配式隔墙与柜体一体化的巧妙设计,实现了收纳的升级,整体收纳相较于普通装修提升了55%。三分离卫生间同样是样板间的一大亮点,洗浴、马桶、洗手池相互分离,使用时互不干扰。以往,这种设计一般多见于12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而此次北京城建在小三居内成功实现,并且联动家政区,形成了完整的四合一功能空间。
踏入北京建工的样板间,适老化、人性化的装修细节随处可见。卫生间里的安全扶手、门槛石的小斜面,客厅中的“紧急呼叫”按钮,以及智能化系统里的“跌倒报警”功能,无一不体现着对居住者的关怀。北京建工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标准之上,他们特别增加了适老、灵活两大特点。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建工自主研发的V5好房子体系,包括v-home高价值健康家、v-space多样健康配套、v-chain共治健康链条、v-care全龄健康关照、v-tribe活力健康社群,为居住者打造全方位的优质生活体验。
“好房子”并非只存在于新建住宅中。在中建一局展区,展示着新建好房子、旧改好房子以及乡居好房子的案例。工作人员介绍,受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影响,位于京西的门头沟区沿河口村所有房屋全部被洪水浸泡,无法继续居住,急需整体搬迁。为确保村民以最快速度搬进新家,中建一局采用自主研发的预制混凝土箱式模块(CCM)快速建造技术,克服低温、暴雪大风等寒冬恶劣天气影响,突破性实现了40天内“从无到有”,60天全部交付。
中建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无论是施工速度,还是使用的安全性、耐久性、舒适性、节能性,该项目都是严格按照国家“好房子”的标准来打造的。同时,他们还建设了安全小屋,紧急时可作为避难场所,平时则能作为公共服务中心,充分考虑了村民的实际需求。
在该负责人看来,“好房子”不一定意味着昂贵。关于“好房子”,中建一局有三种场景,即新建类、改造类、乡村类,将城市新区建设、老城改造和乡村建设有机串联起来。
在首钢园区8号馆外,北京住宅产业化集团打造的装配式农宅样板房十分引人注目。企业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为新农村建设打造的模块化集成产品,两层楼面积达200平方米。90%的产品模块在工厂提前生产,现场进行拼装,安装时间一般在7-10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产品,现场安装仅用了四天半,其中组装时间仅有8个小时,剩下的工作主要是接缝处理、设备设施连接等。”
上述人员表示,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实现快速高质量建造,还能达成绿色、低碳、科技的目标,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案。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房子才算是“好房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曾指出,“好房子”应具备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特点。
可以说,此次专题展全方位展示了各大企业在“好房子”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果。
智能建造技术亮眼,助推建筑业升级
“好房子”怎么建,倪虹部长曾表示,“好房子”要有好标准,需要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好服务。
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北京市提出打造“科技引领型”智能建造示范城市的目标,着力构建发展智能建造的政策和产业体系,引导和支持智能建造企业集聚发展,涌现出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建筑机器人、建筑产业互联网等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本次专题展充分展示智能建造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应用成果。

北京建工智能模板加工机器人正在作业。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段文平摄
在北京建工的室外展区,记者看到一台智能模板加工机器人正在作业。工作人员称,这台设备的误差能严格控制在0.1毫米以内,不仅让模板加工精度大幅提升,更显著提升了模板利用率与整体工作效率。
中铁建工展台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智慧工地管理云平台,以“BIM+GIS”技术框架为核心,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构建起“感-传-知-用”四位一体的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该平台建立三级联动的智能管控机制,实现对“人、机、料、法、环、测”等关键要素的全方位感知与智能化调度。
在该企业展台,还展出了六款智能建造机器人,覆盖了钢结构作业、抹灰、喷涂等多个实际施工场景,切实解决传统建筑施工中的难点与痛点。其中,智能施工打磨打孔机器人具备混凝土内墙面与天花板的打磨、打孔功能,可实现多角度、多场景的无人化作业,已在雄安城际站具体应用。
在中建五局展厅,门口的一个大型装置格外显眼,这是来自中建五局的国内首个装配式机电工厂——中建奇配的核心产品之一,参数化泵组模块,通过模块化设计、工业化生产和智能化集成,可实现泵组的快速安装与高效运行。当前,中建奇配系列产品已在200余个项目成功应用,可将传统机电安装工期压缩75%,人工成本节约50%。工作人员表示,整体技术也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通过欧盟CPR认证,填补国内高效数字化机房技术空白。
此外,中建三局带来的“空中建楼机”模型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中建八局自主研发的“天蝉”住宅施工机器人系统,被认证为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产品。
这些亮眼的智能建造成果,不仅能推动“好房子”建设,更让人们真切感受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