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家自然博物馆,生动的数字人便能通过手机为你讲解;可通过MR技术沉浸式游览玉渊潭生态景观,这些都是如今借助科技力量为游客提供的全新旅游体验。
9月12日,“科技新场景激活新消费论坛”在服贸会期间举办。此次论坛在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共同探讨了场景创新,激发消费新未来的无限可能。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纵深推进,数字经济、科技与消费融合不断深化,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正加速涌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文化科技处车远征在论坛致辞中指出,文旅产业中,科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构建消费场景的基因。从贵州中国天眼将天文观测转化为科普旅游IP,到海南文昌火箭发射观礼打造沉浸式科技体验,科技正让文旅消费从感官体验升级为价值共赢。科技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使场景从静态展示到沉浸交互、使消费从单一观光到体验经济、使价值从流量经济到品牌输出的延伸。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如VR/AR/XR、元宇宙、裸眼3D等)。基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依托新质生产力构建文旅消费新场景成为当下文旅行业转型的节点之一。在智慧旅游发展政策导向下,博物馆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其数字化转型成为落实政策、激活文化资源的关键抓手。事实上,博物馆与科技的结合,其本质是一场以观众为中心、以文化为本体、以技术为驱动的深刻变革。
联通文旅行业技术专家吴菲指出:“当下,初代文博智慧化凸显出文保利用技术手段不足、服务体验形式大于内容、应急响应率有待提升的痛点,数智升级急需破局增效。”而针对破局之道,吴菲进一步指出,在博物馆信息化现状基础上,依托AI、大模型等创新技术深度融合,重塑智慧博物馆业务价值生态,最终形成保护赋能、服务增值、管理增效的业务闭环,推动智慧博物馆从数字化展示迈向数智化价值创造的2.0时代。
当科技在新产品、新场景、新体验、新表达等方面赋能文旅融合全新实践探索中时,更多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真正实现了“再生”。首都博物馆公共服务部赵彩霞在论坛中指出,科技不仅能打破文化传播的围墙,同时也能够解决文化体验的单一性。赵彩霞解释称:“文化细节因空间与资源受限而被忽视,此前观众仅能走马观花,珍贵历史背景与工艺细节受限于展示方式与讲解资源,难以深度传达。此外,伴随着科技赋能,观众体验模式也发生了转变,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利用AI互动展览吸引年轻观众,提升文化体验的吸引力。”
如今,伴随着科技逐渐为文旅融合提供新体验,科技对于文旅产业的意义不再单纯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而是成为创造体验的“场景”,并逐渐演变成重塑产业生态的“基因”。
赵彩霞表示,未来利用AI扩展历史文化范围,提供多语言解说服务的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智能推送,扩大博物馆全球影响力。此外,开发AI导览系统,根据游客兴趣推荐个性化参观路线,增强互动体验。值得注意的是,未来AI也能够进一步助力博物馆运营,通过AI技术,全面融入安防、文物保护、观众服务以及社会教育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