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罗永浩称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但西贝因此陷入的预制菜舆论风波还未停歇。
9月14日中午,证券时报记者来到位于深圳市福田区中心区的西贝线下门店。据店长透露,罗永浩炮轰西贝后,店面的营收、客流量均出现明显下滑。
“这两天经营情况趋势是下降的,今天没有排队,正常情况下我们在高峰期是要排队的,像星期六、星期天都是500(人)以上客人,但昨天(星期六)才300(人)多客人。营收数据也是下降的,像星期六的话,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做到6.5万元至7万元,昨天我们才5.4万元。”
这场舆论风波源于罗永浩的一条吐槽微博,他称和朋友吃了一顿西贝,但“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此后,西贝创始人、CEO贾国龙表示,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定会起诉罗永浩,旗下餐厅还将推出“罗永浩套餐”。由此,双方你来我往的争论引发了广泛关注。
西贝使用的究竟是不是预制菜,是这场“口水仗”的核心焦点。此前西贝在直播中透露,所使用的食材大部分都是来自中央厨房统一处理后预制品。记者在现场看到,后厨使用的西兰花、炒鸡蛋、羊肉串、烤鸭等食材确实均为预制品,对于预制品的保质期问题,西贝的厨师也对记者做了解释。
该门店厨师对记者表示,“我们是集中采集,冷冻锁鲜。”对于保质期,该厨师表示,“那个保质期,它只是国家规定的,但是我们用的话,我们有300多家店,每天一家店可能用量比较大,可能一个月或者是半个月,它也消化完了。”
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西贝使用的预制品大多是原材料,并没有进行提前调味,厨师现场烹饪也并非简单的加热后出餐。以烤鸭为例,中央厨房提供的是经过内脏清理后冷冻的鸭子,运送到各地门店后再进一步烹饪。“这也是我们从中央厨房那边统配回来的,要(在店里)晾晒72个小时,它里面没有调料,他给我们处理了那个内脏这些。”
在面食区,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手工制作莜面,厨师长表示,中央厨房提供的是配比好的面粉,送到门店后现场揉面制作。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西贝是否使用预制菜并非是唯一的核心矛盾。现场有消费者坦言,当下大部分的连锁餐厅都使用预制品,大家其实心知肚明。消费关注的更多是“价格与价值”的匹配。从西贝的菜单可以看到,西贝的产品单价确实算不上实惠。
有消费者对记者表示:“如果你是做预制菜的餐馆,价格必须得合理对不对,要不你就做新鲜的,大家看得到,我吃得也放心。”罗永浩也在微博上强调,他不反对预制菜,但消费者有权知道餐馆是否使用了预制菜。
事实上,去年有关部门就发布过相关通知,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哪些食品不属于预制菜等。
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从菜肴属性看,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比萨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此外,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另外,据第一财经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