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白丽斐于祥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行动方案》)。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绿色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金铠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表示,在“双碳”引领和电力系统安全约束下,“规模化建设”不是单纯的扩张,而是意味着新型储能要从分散试点走向系统性、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强调新型储能不再仅是新能源配套的附属设施,而是独立的灵活性资源,要能够参与电力调度、保障系统稳定,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调节资源。
《行动方案》提出,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行动方案》的亮点之一是设定了清晰的量化目标,包括1.8亿千瓦的装机规模和带动2500亿元的直接投资,为经营主体提供中长期确定性预期。”李金铠表示,《行动方案》还强调了多元技术并进,有利于差异化竞争。
在李金铠看来,虽然锂电仍为主流,但《行动方案》同时明确提出“进一步丰富技术路线”,这意味着给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储能等其他技术都留下了政策窗口。
记者注意到,《行动方案》还提出,加快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建设。即,推动完善新型储能等调节资源容量电价机制,有序建立可靠容量补偿机制,对电力系统可靠容量给予合理补偿。各地要加快推进电力中长期、现货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推动合理形成新型储能充放电价格。
“不仅如此,《行动方案》突出了市场化机制与商业模式建设,旨在引导新型储能拓展应用场景,并通过电力现货、辅助服务、容量补偿等机制获取合理收益,逐步摆脱对补贴的依赖。”李金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