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政策的相继落地,深圳新兴产业迭代升级,到如今经济总量(GDP)冲刺4万亿元、聚集2.5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持续辐射大湾区的整体发展。”近日,安永中国主席、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陈凯对包括《中国经营报》在内的媒体记者表示。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也是深圳GDP实现4万亿元目标任务的冲刺之年。在这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里,深圳正以蓬勃的姿态展现其强大的经济活力与创新能力。依靠粤港澳大湾区平台、深港协同等优势,诸多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深圳加速落地,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低空经济、新能源等多个前沿领域。
陈凯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六年多来,湾区建设的蓝图正逐步走向实景。安永香港及澳门区主管合伙人李舜儿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重地,正以创新与产业转型为核心,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深圳低空经济快速发展。就在今年7月,《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出炉,提出全面建设全球低空经济总部研发中心、高端智造中心、全场景示范验证中心、一站式解决方案供给中心,全力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
聚集专精特新企业1.1万家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5周年。作为广东省重要的“经济大市”,深圳在2011年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近五年(2020年—2024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5%,站上3.68万亿元新台阶,其2024年GDP增速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
《2025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深圳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
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5年上半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18322.2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3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6505.56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11806.37亿元,增长6.1%。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深圳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显著强化了其核心引擎地位。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的重塑,技术革命、绿色转型、产业链重构等因素为中企出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全市经营主体达450.8万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专精特新企业1.1万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25家。
企业如何挖掘自身优势,融入湾区发展大势?安永华南区主管合伙人黄寅对此表示:“第一,坚持加强合作,借力大湾区融合互通的政策环境,通过更多联动,推动产业链协同与生态共建;第二,坚持开放心态,利用好大湾区的开放优势,主动融入全球市场,参与新领域的规则建设;第三,坚持推进创新,积极促成创新概念向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模式的转化,充分兑现产业价值。”
打造“低空经济第一城”
深圳湾畔,改革的浪潮始终奔涌不息。
《2025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其中之一是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构建具有深圳特点和深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为全球低空产业“密度”最高的城市,深圳近年来抢抓新机遇,全速竞飞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已集聚19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70%,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50%。
深圳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顶层设计的前瞻性。2022年,《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出台,深圳市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2023年《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印发,深圳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低空经济中心。
2024年,深圳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空域分层分类管理机制,构建“条例+行动计划+配套措施”政策体系,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根据《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到2026年年底,深圳建成“1+5+4”(低空经济大科学装置1个、低空经济运行试验区5个、测试场4个)低空经济总部研发测试总体布局;建成10个低空经济产业园区和2个特色产业园区,覆盖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营销展示等业态;建成低空起降点1200个以上,开通载人、载货飞行等各类低空商业航线1000条以上,直升机、eVTOL起降设施1公里半径覆盖建成区面积比例突破50%等。
深圳低空产业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运行管理中心总经理杨洁表示,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创新应用的核心场景。“飞起来、用起来才是低空经济发展可持续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