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13日,2025亚布力企业家论坛第21届夏季年会在广州举行。本次年会以“磨砻砥砺,行稳致远——全球新形势下的企业发展”为主题。聚焦于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背景下企业所面临的全新机遇与挑战。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在现场接受广州日报专访时表示,当前企业发展亟需构建系统化创新力、抓住“智造”转型红利,其强调,单纯的技术升级已经不够,企业需要实现全方位的系统变革。面对美联储大概率的降息周期,管清友提醒企业要精准把握融资节奏,同时抓住美元潮汐为新兴市场带来的积极机遇。
谈企业创新:在红利减退中寻找新增长曲线
广州日报: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的今天,中国企业最大的新机遇蕴藏在哪些领域?
管清友:全球经济、中国经济都来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也遇到了很多新的挑战,过去发展速度快、高速增长周期长、赚钱相对容易的红利期确实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企业需要适应环境的同时,要找到自己的创新力。当前首要任务是增强企业韧性,积极寻找并开拓第二、第三增长曲线。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沉下心来打磨产品、优化体系,系统性地思考如何在挑战中生存并持续发展。
中国具备较完善的制造业基础和快速发展的智能化、数字化能力,这为大中小各类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也就是说企业是在比较好的智能化数字化的环境之下去做再创新。虽然竞争激烈,但创新的空间仍然巨大,企业应借助这一数字化浪潮实现再创新。
谈“智造”转型:系统性变革而非单点技术升级
广州日报:向“中国智造”转型中,您认为最大的“卡脖子”痛点是什么?
管清友:向“中国智造”转型中,卡点其实是多方面的。智造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的,既涉及我们原来的产业基础,也涉及技术如何驱动、技术进步研发的投入,还涉及很多商业模式的再造。
大家不要把它想象成是单点的,而是需要从研发到供应链的管理、到全球化的布局,到企业经营,是一个系统的变化。就比如从马车时代到蒸汽机时代,不仅仅是技术变了,而是整个系统都变了,在这当中,技术的进步是跨时代的,但同时也需要铁路铺设、交通设施的改进,整个围绕着蒸汽机运输管理系统的改变,所以它是一个系统。
因此,企业要把“智造”看成是一个系统性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当然,技术是最重要的,但供应链,营销模式,品牌管理等一整套东西和原来的打法都不一样。
谈AI机遇:生态布局与差异化生存
广州日报:在人工智能时代,不同类型的企业分别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管清友: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进步会带来很多商业机会。但短期对企业来讲,大部分企业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和考验。
对于大的平台,综合性系统非常繁复,企业的成长空间较大,因为有太多的子系统和应用场景,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一类企业的创新就可以实现多点突破甚至共振,可能产生1+1>2的效果。
另有一类企业是垂直领域,如果将大平台企业比作热带雨林,这一类企业就是沙漠上的一片绿洲,有比较复杂的生态,但是它的短板就是相对垂直,其生态不如热带雨林那么繁复,产生多点共振的可能性就小。这一类企业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他们也在创新,但其更大规模扩张的可能性不大。
还有一类是大量中小企业目前存在的状态,好比草甸型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差,这类企业生存的本质是一定要有特别独特的性质或者品质,即不可替代。这类企业以轻资产入局“智能”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当然从整个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来讲,这类企业是偏少的或者是凤毛麟角的,更多的可能来自于围绕着大平台型企业所衍生出来的各个子系统各个产业环节。
谈美联储降息:把握政策红利,警惕潜在风险
广州日报:美联储降息预期持续升温,您如何评估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对全球流动性、资产价格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外溢效应?
管清友: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是大概率事件。相较于通胀,美国更迫切需要解决经济增长和就业问题。
一旦降息落地,将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即所谓的“美元潮汐”效应:利率下降导致美元贬值,资本将从美国流向全球市场,尤其是发展潜力大、资产定价低的新兴市场。这也是过去一年多以来新兴市场资本市场表现较好的主要原因。
对中国而言,当前国内正实施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中美息差缩小将减轻资金外流压力,进一步拓展我国货币政策空间。
对资产价格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利好消息,构成了当前A股与港股市场乐观预期的基础。
对企业而言,需汲取上一轮周期的教训:避免在低利率时期过度举借美元债,以致在加息周期中承压。企业应精准把握融资节奏,同时抓住美元潮汐为新兴市场带来的积极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