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成为我国经济战略转型的核心方向。然而,实践中的挑战依然严峻:对内,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对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使我国外循环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十五五”时期如何打通国内循环堵点、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近日,就“双循环”战略的纵深推进,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原副校长)、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教授。海闻长期关注民营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形势与微观企业行为均有深刻洞察。在他看来,当前“双循环”面临的诸多难题,本质上是微观机制不畅的问题,而破解之道在于真正激发民营经济这一发展“主力军”的活力。唯有让民营企业有信心、有能力、有空间,才能有效打通内需梗阻、突破外部挑战,高质量构建新发展格局。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是提振内需扩大就业关键抓手
近年来,从“国补”到“双贴息”,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成为政策的重要发力点。然而,尽管政策频出,我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消费率长期偏低、有效需求不足仍是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海闻指出,其根本原因并非宏观政策力度不够,而是微观层面上民营企业的投资意愿不强、发展信心不足,进而导致就业承压、收入预期不稳,最终抑制了消费能力。
“消费不仅取决于当下的收入,还取决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因此,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核心是就业,而增加就业必须要发展壮大民营企业、扩大民营企业投资规模。”海闻强调,民营经济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是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特别是在服务业领域,民营企业提供了大量灵活、多元的岗位。“只有让民营企业能投、敢投、愿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稳就业、稳收入,让老百姓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海闻说。
海闻进一步指出,虽然当前宏观政策较为宽松,但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意愿仍显不足,这正是内循环不畅的微观体现。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民营企业家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预期不够强、个别地方政府存在“乱罚款”等破坏法制和营商环境的行为,以及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和市场竞争上没有依法享有平等的地位。
因此,“十五五”规划要系统破解内需不足难题,必须从顶层设计上强化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海闻建议:第一,要继续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部门形成尊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第二,要加强依法治理,坚决制止任何缺乏法律支撑的行政决策或执法行为;第三,要清晰界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经济职能和行业布局上的边界,在二者存在竞争的领域给予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的平等待遇。
此外,海闻还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时期,以人工智能、自动化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存在对中低端、重复性岗位形成替代的风险,“十五五”期间需要统筹好就业优先战略与产业升级进程。“企业本身就具有提高生产效率的动力,因此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应以企业为主导,政府在产业规划上要避免‘一哄而上’,加剧新兴产业的泡沫。”海闻表示,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政府还需加强劳动力的再教育与再培训,帮助受到技术冲击的劳动者实现更充分的就业。
以创新破解“内卷”
以服务消费拓展内需空间
从供给侧上看,我国经济近年来面临着部分行业供给过剩、另一部分人民需要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又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在部分行业,以“价格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卷式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利润被不断压缩,创新动力不足。与此同时,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却未能得到充分满足,供需存在错配现象。
在海闻看来,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作为最能敏锐感知市场、最能灵活调整供给的主体,民营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扩大盈利的动力,这驱使着民营企业必须进行源源不断的创新、进行有效的投资、生产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供给优化,以破解“内卷式竞争”。
此外,近年来服务消费已成为我国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方向,蕴藏着广阔的内需潜能。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商品零售额3个百分点。“虽然医疗、教育、养老、精神文化等领域的服务消费潜力大,但其发展仍然受限于准入壁垒高、市场主体不足等问题。”海闻表示,服务消费是拓展内需新空间的重要方向,而这迫切需要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进来,通过升级服务品质、创新服务类型,不断满足消费者高品质、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对此,海闻建议,“十五五”期间应重点推进服务业的“负面清单”管理,明确除清单之外的领域均可依法平等进入。同时,放宽医疗、教育、养老、文化等领域的市场准入,允许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公共服务供给,通过竞争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弥补公共资源不足。比如,在医疗领域,鼓励民营资本和全科医生开办西医诊所、康复中心等;在教育领域,应在各级政府保证公益属性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办学办校,满足市场的需求。
充分发挥民营企业
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对于外循环而言,当前全球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尤其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对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推动“去风险化”构建排他性供应链联盟,不仅对全球贸易体系构成系统性冲击,也对中国外向型经济构成严峻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海闻格外强调民营企业在外循环中的独特优势与积极作用。数据显示,作为外贸的“主力军”,2024年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24.33万亿元,同比增长8.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提升至55.5%,已连续6年稳居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海闻认为,民营企业的市场化属性更易被国际社会认可,也能更好地规避国际贸易规则争议,是我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因此,海闻表示,“十五五”期间我国应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支持其拓展海外市场。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加速“出海”,海外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在美国加征所谓对等关税的背景下,民营企业需重视全球市场的多元化布局,比如注重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新兴市场的合作。”海闻表示。
据海闻观察,由于高度市场化的运营机制,许多民营企业能够根据海外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已经在市场的多元化布局方面做得很好。“但是,未来企业在‘出海’方面还需要格外注意,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兼顾和平衡当地的利益,比如通过技术转让、管理经验分享、雇用本地劳动力等方式,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和税收,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共同体。只有做到互利共赢,中国企业才能在当地长久扎根,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海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