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参与定增的热度显著回升。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9月9日,按定增上市日统计,今年以来超40家私募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合计获配金额近40亿元。按9月9日收盘价统计,私募整体浮盈接近44%。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私募参与定增“战绩”显著分化:分散配置的私募获利颇丰;重仓押注单一标的的则收获甚微。在业内人士看来,分化背后是快速轮动的结构性行情。随着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基本面修复,定增市场有望持续回暖。不过,在此过程中须锚定成长赛道,跟随市场灵活调整。
私募参与定增热度回升
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9日,按定增上市日统计,今年以来共有41家私募参与了分布于15个申万一级行业的41家上市公司的定增,合计获配金额达39.6亿元。按9月9日收盘价统计,整体浮盈金额达17.42亿元,浮盈比率为43.99%。
从规模看,中小型私募是参与定增的“主力”。在今年以来参与定增的41家私募中,管理规模5亿元以下的共计17家,合计获配金额11.01亿元,占比27.79%;管理规模5亿元至10亿元的有5家,合计获配金额7.8亿元,占比19.71%;管理规模10亿元至20亿元的有7家,合计获配金额10.22亿元,占比25.81%;管理规模20亿元至50亿元、50亿元以上的私募分别有8家和4家,合计获配金额占比分别为13.21%和10.49%。
“2023年至2024年定增市场冷清,公司出手转为谨慎,去年仅参与个位数项目。但2025年5月以来市场热度回升,公司择机参与定增,聚焦低估值、高折扣项目。”涌津投资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沪上一位私募人士也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2020年以来,定增市场平均胜率始终在50%以上,且近两年再融资审核趋严,定增项目质量有所提升。随着市场整体回暖,中国优势产业持续彰显竞争力,具备折价的定增项目无疑是重要的投资方向。
成长赛道备受关注
据私募排排网统计,截至9月9日,今年以来私募参与电子板块定增项目的获配金额达10.98亿元,占比达27.7%。
私募扎堆参与电子板块定增的背后,是对中国科技产业的乐观预期。
“定增项目存在半年锁定期,若要把握好投资机会,须聚焦企业的中长期成长性。”一位中型私募定增策略基金经理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科技产业发展不断提速,包括算力板块在内的诸多细分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AI应用也前景广阔,因此相关科技企业的定增项目是公司重点研究和参与的方向。
望正资产近日也发表观点称,2023年以来,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已有不少相关企业展现出强劲增长。盈利是驱动股价上行的核心驱动力,后续将研究和布局商业模式成熟、收入利润进入快速增长通道的标的,包括AI算力、AI应用等领域优质企业。
参与定增策略悄然生变
在私募参与定增整体盈利可观的同时,内部分化显著加剧。
据私募排排网统计,在41家参与定增的私募中,首尾浮盈比率差距达131个百分点,盈利最差的私募浮盈比率仅为4.28%。具体来看,聚焦成长、标的分散配置的私募更具优势。
比如,某家管理规模5亿元至10亿元之间的私募,今年以来参与了13家上市公司的定增项目,累计投入5.42亿元。截至9月8日收盘,其浮盈达3.43亿元,整体浮盈率为63.27%。具体来看,该私募并非靠单一股票实现高收益,而是参与了横河精密、中钨高新、嵘泰股份、星云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的定增项目,投资领域覆盖了先进制造、新能源零部件、军工等多个成长板块。
而重金参与单个定增项目的部分私募收获甚微。比如,某私募仅参与TCL科技的定增项目,获配金额为4.81亿元,截至9月8日浮盈比率不足5%。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对上海证券报记者坦言,在热点轮动节奏加快的市场环境下,应适当改变参与定增项目的策略,即从重金入场等待增长转为注重参与节奏和行业选择。
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称,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私募通过“分散投资多个项目”降低单一标的风险,并结合锁定期安排、仓位调整、一级与二级市场联动等策略,平衡流动性与收益,部分管理人还运用工具对冲市场短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