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证监会对*ST东通、亿利洁能、*ST新潮、*ST聆达等多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或涉嫌财务造假行为依法从严惩处,亿元级罚单频现,击碎了某些经营主体“退市即免责”的幻想,持续释放“零容忍”的强监管信号。
市场人士认为,在监管部门常态化严监严管下,“退市不免责”的常态化执法格局已经形成。通过惩治“已然”违法、震慑“未然”风险,“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市场生态正逐步构建。未来,推动财务造假常态化、长效化防治,还需进一步完善综合惩防机制,压实中介机构与独立董事责任,增强公司治理的内生约束力。
坚决出击从严处理
最新公布的*ST东通案件,再次释放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行为“零容忍”的鲜明态度——坚决出击、从严处理,持续打造“不敢造假”的高压线。
证监会9月12日消息,证监会对*ST东通涉嫌定期报告等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作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经查,*ST东通连续四年虚增收入和利润,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证监会拟对该公司处以2.29亿元罚款,对7名责任人合计罚款4400万元,并对实际控制人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更为关键的是,*ST东通因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将被深交所启动退市程序。
无独有偶。退市龙宇近日收到上海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公司涉嫌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年度报告虚增营业收入、利润,未按规定披露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相关关联交易事项。退市龙宇及相关当事人拟被处以3810万元罚款,其中实控人、董事长徐增增作为“首恶”拟被罚1690万元,并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上述案例表明,无论公司是否退市,监管追责都将贯穿始终,打破了‘退市即安全’的错误幻想。”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表示,这明确警示所有市场参与者,尤其是上市公司“关键少数”,法律红线不可触碰,造假成本远高于短期收益。“不敢造假”是构建良好市场生态的关键一步。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今年以来,已有十余家因财务造假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公司,数量创历年新高。
2024年起至今年8月31日,证监会已累计查处67家退市公司违法行为,其中46家已作出最终行政处罚决定,合计罚款12.46亿元。这意味着“退市不免责”的常态化执法格局已经形成。
形成惩防并举监管闭环
在惩治违法“已然”的基础上,常态化严监严管通过构建立体追责体系、持续施加外部压力,倒逼上市公司完善内控、提升治理水平,从机制层面铲除造假土壤,实现违法“未然”的有效防范,形成惩防并举的监管闭环。
从近期案例看,一方面,董监高履职从“被动签字”转向“主动担责”,监督作用明显强化。以ST路通为例,公司8月28日召开第五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2025年半年度报告全文及其摘要》。同日,公司召开第五届监事会第八次会议,监事会主席曾庆川、监事符玉霞对议案《2025年半年度报告全文及其摘要》投反对票,并无法保证《2025年半年度报告》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分析人士表示,在监管利剑高悬背景下,上市公司及董监高决策优先级已从“报表美化”转向“合规优先”,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议财务报告时更趋审慎,对内控审计的要求不断升级,虽伴随短期调整阵痛,却是市场走向成熟规范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铤而走险”的违规动机明显减弱,主动退市、合规改善成为新趋势。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分析,面对经营风险,更多公司摒弃“造假保壳”“虚增维稳股价”的旧思路,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合规方式优化业绩;同时,主动下调业绩预期以规避信息误导。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上市公司对“造假必严惩”的敬畏之心显著提升,从源头减少违规冲动。
加强基础制度供给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防治财务造假需进一步完善综合惩防机制,加强基础制度供给,为从严打击违法违规提供更坚实的法律支撑。
对于完善综合惩防机制,深圳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吕成龙建议,提升发现能力,着力提升现场检查工作效率。可借助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通行业数据壁垒,加强信息联动,减少监管盲区;推动财税、监管、金融、地方政府、司法机关等多部门多层级协同联动、齐抓共治,让造假者寸步难行。
同时,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和独董监督职能。以审计机构为例,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执行总裁杨志国表示,审计机构要保持独立性与职业怀疑,提升专业胜任能力,严格遵守审计准则和监管要求。财务造假涉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项目的造假,涉及操纵会计政策、滥用会计估计,有时伴有如非法转移货币资金、违规资金占用等问题。要保持高度警惕,主动识别异常情况、相互矛盾的证据和不一致的数据,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反舞弊程序,发现和揭示财务造假行为。
此外,专家呼吁,加强基础制度供给,尽快出台《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和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相关司法解释,为从严打击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提供更坚实的法律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