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以往“三北”工程建设存在的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的问题,国家对“三北”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修编后的《“三北”工程总体规划》(下称《规划》),指导各地区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范围涉及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65个县(市、区、旗)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13个师市。
《规划》提出,“三北”工程第三阶段共分三期建设。其中,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等三大标志性战役。2031-2050年为七期、八期工程,其中,七期工程以全面巩固六期工程治理成果、持续提高关键地区植被盖度为主攻方向,八期工程以提质增效、整体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主攻方向。
“三北”工程始于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横跨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国新办9月10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草局局长刘国洪介绍,“三北”工程实施47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刘国洪介绍,进入新时代,中国政府把“三北”工程上升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决定从2023年开始,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中国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他说,当前,“三北”工程正处在全面推进、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仍然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立地条件比较差、水资源供给不足等困难和挑战。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今天(9月15日)在该委微信公号上就《“三北”工程总体规划》答记者问时表示,“三北”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沙源地分布广泛、防沙治沙任务繁重艰巨、沙区水资源供给矛盾突出、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仍然存在、气候变化风险不容忽视、系统治理还有差距等。
第一财经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在工程质量方面,个别地方还存在项目实施不精准、成果管护不到位的问题。据国家林草局官网消息,9月1日,国家林草局召开“三北”工程建设质量约谈整改会,约谈有关省区林草主管部门和地市政府负责人,通报暗访发现问题,安排部署整改,对工程建设质量提出进一步要求。要求有关地方不断强化项目质量闭环管理措施,通过包片指导、落地上图、明察暗访、质量评价等有效举措,严格质量监管,压紧压实地方质量责任。
《规划》提出,通过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加快老化退化林更新修复、加强治理成果管护,巩固“三北”工程建设成果;通过建设特色林果基地、建设优质牧草基地、建设林下经济基地、促进生态文旅发展,发展生态特色产业;探索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引导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工程“自我造血”能力。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介绍,“三北”工程建设区自然禀赋和人类活动差异显著。由中国林科院、三北工程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研究编制的《“三北”工程生态治理分区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论证,将为下一步“三北”工程联防联治项目布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数据“基座”。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三北”工程攻坚战实施以来,为相关科研单位提供了更大的业务拓展空间。中国林科院印发的《科技支撑“三北”工程攻坚战2025年重点工作方案》提出,建立健全科技高地建设长效机制,争取与地方签订长期性战略合作协议,会同地方进一步研究细化区域特色生态治理“疑难杂症”,以技术集成示范为导向提出科技解决方案;协同地方推进“三北”工程(六期)项目谋划设计,共同编制年度工程项目可研报告,将研究提出的科技解决方案写入工程项目技术方案。
刘国洪表示,将始终把工程质量作为生命线,确保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要严把项目立项关,强化项目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论证,搞清楚为什么要立项,杜绝为争取投资盲目上项目,防止“拍脑袋”决策。严把作业设计关,建立专家参与审核机制,加强作业设计编制、审批、施工管理全过程评价,对用地、用水、用苗、技术措施等进行严格把关。强化项目日常监督管理,对项目单位实行黑名单制度,对失职渎职行为严肃追责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