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伯正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效,无论是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还是产业、公共服务等“软协作”,都形成了越来越多可感可及的成果。
“新两翼”壮美画卷徐徐铺展
刘伯正介绍,雄安新区因协同发展应运而生,与北京血脉相连。中国星网已迁驻办公,华能、中化总部项目即将投用,北京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雄安校区和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全部开工,雄安中关村科技园短短2年已聚集200余家高科技企业,形成创新“小气候”。
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机勃发,置身环球主题公园、“三大文化建筑”,体验一动一静、身心双修、相得益彰。
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北三县”一体化发展向纵深迈进,通勤难题加速破解,厂通路建成通车,跨界联通道路已达11条,通过升级改造提升检查站通行效率。
他说,轨道交通平谷线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从河北燕郊到北京城市副中心仅9分钟,到北京CBD仅32分钟。“届时上班族可以多睡一会儿,精神饱满到单位。”
唱好京津“双城记”
“我们一直把唱好京津‘双城记’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超6000家,京津双城游就像串门一样,两市同城化内容越来越多。”刘伯正说。
“十四五”以来,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2308.7亿元,是“十三五”时期总额近2倍,北京科技成果“蛙跳”现象得到扭转。产业协同由原来的转移承接向现在的产业链合作转变,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三地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达到11.5万亿元,高质量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协同发展聚焦民生实事
“河北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北京名医’是民生实事。”刘伯正介绍,现在三地共建医联体达到115个,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达1300余家。
他表示,协同发展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百姓健康,2024年三地PM2.5年均浓度与2020年相比分别下降约两成。从十年前的“繁星无影”到五年前的“持续向好”,再到现在的“蓝天常见”,空气质量实现了“三级跳”。
“河北福嫂”进京入津,占北京家政市场的38.4%,高质量家政服务守护千家万户的“一老一小”。
河北净菜在北京市场占有率42.5%,来自天津港的智利车厘子5小时直达京津冀市场,三地群众不知不觉在餐桌上品味着协同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