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12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十四五”时期,国家财政实力持续增强,效能不断提升,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期盼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国家财政实力持续增强,不仅体现在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10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约19%的数字上,更彰显于近百万亿元民生投入所传递的深刻价值取向,是始终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份厚重的民生账本,诠释了大国财政的为民本色。
民生投入是丈量发展温度、检验政策初心最为直观的标尺。“十四五”期间,将70%以上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持续投入民生领域,这不是简单的财政分配问题,而是发展观、政绩观、权力观在财政领域的集中体现。它意味着财政资源配置的重心,已经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转向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支出20.5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元,这些数据指向的不是冰冷的统计报表,而是亿万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如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所言:“国家财政账本里,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终是民生。”这种“民生优先”的支出结构,标志着我国已经构建起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新型财政投入格局。
民生政策落地见效,靠的是精准施策和制度创新。近百万亿民生投入能否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福祉,关键在于政策的精准性和制度的科学性。“十四五”时期,不仅加大财政投入总量,更在提升资金使用效能上实现突破。国家安排1000亿元发放育儿补贴、200亿元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这些举措看似规模不大,却体现了国家对人口发展战略的深远考量,反映了财政政策从“普惠”走向“精准”的重大转变。在税制改革中,增设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大幅提高“一老一小”三项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累计超6700万人受益。这种“减税”与“投入”并举的政策组合,展现了现代财政工具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些创新实践充分证明,良好的民生财政不仅是舍得投入,更是要善于投入,懂得如何通过制度设计让每一分钱都花出最大效益。
民生持续改善,需要财政可持续性作为坚实保障。民生投入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战略。这就决定了民生财政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财政基础之上。从2024年数据看,16个省份财政收入比2020年增长20%以上,这种稳健的财政增收态势,为民生投入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坚实保障。更重要的是,我国财政政策始终坚持统筹考虑防风险和促发展,始终留有后手,这种审慎而果断的财政管理哲学,使得民生投入不会因为经济波动而大起大落,而是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而这种财政可持续性,正是民生保障制度能够行稳致远的根本所在。
中国近百万亿的民生投入,是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大创新。随着我国财政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民生财政必将更加成熟定型,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大国财政的为民本色。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金辉(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