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钢铁企业转型的案例屡见不鲜,有做石油管道的,有做风电设备的,但是钢铁企业转型做卫星的则并不多见。
日前,上证报记者获悉,老牌钢铁企业济钢集团在关停全部钢铁产能后,已成功转型商业航天产业,不仅重新跻身中国企业500强,更具备了年产百颗卫星的制造能力。这家拥有67年历史的老牌企业,正在空天信息产业中开辟全新发展航道。
八年蜕变
从钢铁巨子到航天新星
济钢集团始建于1958年,曾是全国重要的钢铁生产企业,巅峰时期年产钢达1200多万吨。2017年7月,为落实山东省产能调整决策部署,济钢集团一次性关停全部钢铁产能,踏上了转型发展之路。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济钢集团制定了“二次创业、重塑济钢”的战略目标。公司积极对接北航、中科院等大学和院所,期待着能有一些成熟的项目,在济钢转型过程当中在济南落地。最终,航空航天产业被确定为主攻领域之一。
2019年4月,中科院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推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合作协议并与济南市展开全面合作,济钢也从中找到了转型发展的机遇。同年11月,第一条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行波管关键工序自动化装配试验线在济钢集团成功运行。空间行波管是卫星飞船等空间飞行器的核心部件,用于放大微波功率,当时国内需求量的70%都是从国外进口。
济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仕君对上证报记者表示:“我们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不是白手起家,而是源自67年积累的扎实工业基础。济钢拥有3400余名高级技工,涵盖电工、焊工、车工、钳工等多个工种,这些都是生产航空航天产品的核心动力与基础支撑。”
经过多年努力,济钢集团实现从“靠钢吃饭”到“无钢发展”的蜕变。2021年营收规模超过了钢铁主业停产前水平,2022年以来连续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全产业链布局
构建空天信息产业生态
记者了解到,济钢在商业航天领域布局了三大核心板块——卫星总装制造、卫星核心部件、火箭动力测试,构建起覆盖“研发-生产-测试”的航天产业生态链。
在卫星总装制造领域,济钢建设的柔性化、智能化卫星AIT总装基地已经投产。该基地配备整星转运、20吨级振动试验台、电波暗室等尖端航天专用装备,具备通信、遥感卫星的总装、集成、测试全流程一体化服务能力,年产规模可达100颗500公斤级卫星。
卫星核心部件方面,济钢集团研发的空间行波管可将微波小信号放大十万倍,广泛应用于通信卫星、低轨星座、5G/6G基站等重要场景。目前已建成多频段柔性生产线,年产能达100支行波管,成功推出Ka55W至Ka170W(宽频)系列共6款成熟产品。
火箭动力测试板块中,济钢集团液体火箭发动机及动力系统测试平台基地占地面积168亩,已建成20吨级、100吨级发动机试验台及动力系统试验台,可提供液氧煤油、液氧甲烷发动机及动力系统全流程测试服务。
济钢集团发挥山东省区位及工业基础优势,着力构建“北京研发设计-济南制造测试-烟台组装发射”的空间发展布局。通过与航天科技、中科院等研发机构合作,济钢集团获得了技术支撑;利用济南制造业基础完成产品化;最终借助烟台海阳发射场实现卫星上天,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对于商业航天相关板块的协同发展,刘仕君表示,济钢集团将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构建闭环产业生态,贯通产业链条以实现上下游协同联动;二是构建区域性产业集群,带动更多主体参与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三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加速商业航天规模化应用进程,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济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