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在河北保定淮军公所博物馆的古戏台上,26岁的民族音乐人哈拉木吉带着“铁人三项”乐队登场,完成了一场呼麦音乐与古老建筑的特别对话。
哈拉木吉是中央民族大学开设呼麦专业招收的第一位也是当年唯一一位学生。年轻的他将古老的呼麦融入古典、后摇与爵士的风格,形成充满反差的当代音乐语汇。
淮军公所的建筑本身就是文化融合的典范。李鸿章于1888年奏建的这座徽派与北方风格交融的官式建筑,见证了晚清军政风云,如今成为“京津冀古建音乐季”的重要舞台。当哈拉木吉的呼麦与马头琴声响起,音乐穿透徽派马头墙与北方四合院,在穿堂回廊间形成天然混响。

“古建音乐季的初心是保护文物,为古建筑带去更多关注,让音乐与建筑相结合,让人们在历史建筑中感受音乐的独特之美。”古建音乐季发起人姚瑛说,从创立于2021年的北京古建音乐季到今年升级的京津冀古建音乐季,他们以艺术活态传承为题,开启更多古建空间的可能性,也会选择在没有修缮、没有对外开放的古建里办音乐会。
在国外,在古建中举办音乐会是比较成熟的演出形式,古建与音乐的结合能让人们更深入、更沉浸式地体会建筑与音乐。今年6月至10月,京津冀古建音乐季以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为首站,沿北京、天津、河北,在砖石梁木间谱写声声不息。
古建馨生
2021年,古建音乐季创立,提出“古建馨生”的概念灵感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听音阁”。
《礼记·乐记》中记载:“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梁思成也曾将故宫建筑比拟为“乐曲主题与变奏”。古建筑和音乐相辅相成,如果房屋足够大,古人常会在院落内专门设一间“听音阁”。
第一届北京古建音乐季以“中轴线上”为主题,音乐家们在分布于北京中轴线上的智珠寺、智化寺、五塔寺、先农坛、宏恩观、国子监、孔庙、钟鼓楼、古观象台等古建筑中演出。
他们试图还原本真的古代音乐场景,不用现代音响设备,全靠乐器在古建声场中的自然共振。智珠寺的磬声一响,观众安静下来,那是空间带来的感化力。

姚瑛记忆最深刻的是开幕式那天晚上,大殿号声响起,代表音乐会开场。没有安排报时,也没什么刻意的叮嘱和组织,直接用音乐开场,用音乐结束。从始至终,没有一个人掏出手机拍照,“当音乐和空间足够好,所有人都是懂得欣赏艺术的”。
作为小提琴家,杨晓宇在中国的古建筑里演奏西方乐器,“像在自己的家乡用熟悉的思维和审美去阐释西方文化,更有亲切感和贴合感。在中国的文明面前阐述西方的文明,也是一种双向的联系,非常有意义”。
古典音乐人赵越认为,音乐与建筑的底层逻辑都是秩序,让音乐的秩序与建筑的秩序同时发生,是将音乐放置在古建气场中的目的。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固定的音乐。”杨晓宇说,当他在古建筑内演奏,不同艺术之间会发生微妙的“通感”,艺术与建筑艺术交融,重新唤醒古建筑身上的百年历史。
第一届音乐季原计划持续一个月,因疫情只进行了一小半。但在15天里,音乐季以平均两天一场的沉浸式表演,吸引线上线下上千万人次的关注,见证了“让文化流动起来,让古建活起来”,这种融合像是给古建和音乐普及打开了一扇窗。古建的声场变成一个鲜活的场地,让历代的建筑匠人与今天的音乐家隔空对话。
在音乐中,回归建筑的历史情境
2023年,古建音乐季首次走出北京,在泉州世遗点落地20多场公共艺术演出。府文庙明伦堂前,琵琶演奏家吴蛮与南音艺人的即兴合作,让年轻观众惊叹原来非遗可以这么潮。同年的北京站,音乐季在天坛神乐署、宏恩观、汀州会馆、钟楼、万寿寺、大觉寺、白塔寺、普度寺、戒台寺演出。
那一年,音乐季玩出了多元的表达。在泉州,它结合非遗南音、木偶戏,重塑“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城市形象。泉州人只需走出家门,就能看上一场场公益演出:府文庙明伦堂前有北琶与南音,洛阳桥上有独角诗剧与布袋木偶戏,古厝庭院里有爵士,德济门遗址旁有环境舞蹈。吴蛮在7FUN天台与本地乐队即兴,在咖啡店里与年轻的南音艺人即兴,音乐与建筑、身体与空间、过去与现代都在艺术场域里自由相遇。
在北京,电子音乐、爵士乐等现代形式在古建中被重新演绎。江禹杉的羽管键琴声在万寿寺西洋门旁响起;大觉寺“动静等观”的匾额下,宋昭演奏大提琴;汀州会馆里,者来女与SUNK带来电子乐与人声交织的乐声;先农坛太岁殿前,梁大南教授与孟响用小提琴与钢琴互为对话。传统与先锋、东方与西方在中国的古建筑和街巷里不断重逢、解构。
到今年,古建音乐季拓展到京津冀,以“融”为主题,联动三地11处文保单位。

在6月10日的开幕式上,印度塔布拉鼓演奏家比瓦卡·乔杜里与非遗传承人赵义强的运河号子,就拉开了一场跨文明的音乐与建筑的对话。
这之后,无论是哈拉木吉在保定淮军公所将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片段改编为摇滚版,还是吉他手周峰与陶布秀尔的古朴音色碰撞,都用现代的表达与老建筑呼应出一场场实验性的对话。
古建音乐季的创新性在于,它打破了两种“静默”。建筑的物理静默与文化的认知静默,都因无国界的音乐被奏响而重新被认知。当演奏家在百年戏台奏响音乐,音波在“拢音”设计的木质结构中层层折射,当代人才能理解,为何古人称音乐能“通神明之德”。当音乐家用手中乐器奏响古老的音符,填补历史断层,建筑则以空间秩序让今天的听众感知到古与今的微妙融合。
今年的京津冀古建音乐季以“会馆单元”为脉络,串联三地历史空间,让姚瑛获得很多感动瞬间。
9月8日,在始建于清代的北京湖广会馆戏楼,琵琶演奏家齐洁以一场无扩音、无空调的纯粹演出,激活这座古戏台的生命力。这里不仅是北京城南的文化地标,更是世界上仅存的四座木构戏台之一,沉淀出一种唯有亲临方能体会的庄重与神秘。
“齐洁以一把百年丝弦古琵琶、一把现代钢弦琵琶,在指尖交错间奏出跨越世纪的对话,借由古戏台天然的声学结构,原汁原味地送入每位听众的耳中。空调关闭后的安静,反而成了回归历史情境的催化剂:烛光摇曳般的音色在木梁间迂回缠绕,仿佛梅兰芳曾在此轻甩水袖的余韵尚未散尽。”姚瑛说,她是第一次走进湖广会馆,也是第一次近距离聆听琵琶的呼吸,“齐洁的演奏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一种文化宣言:中国乐器不需要电声修饰,古建筑本身便是最完美的共鸣箱”。
“古建音乐季的尝试证明:传统从未远去,它只是需要一座会馆、一把琵琶和一颗愿意倾听的心。”姚瑛说。
(活动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