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认为,财政政策将加大在科技、消费、投资以及教育、卫生等领域投入
本报记者韩昱
“财政政策统筹考虑防风险和促发展,始终留有后手,未来财政政策发力空间依然充足。”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以下简称“发布会”)上表示。
今年我国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统筹安排收入、债券等各类财政资金,确保财政政策持续有力、更加高效。那么,未来财政政策的发力方向可能有哪些?
“后续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运用政府债券、财政贴息、专项资金等工具进行协调发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着力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推动科技强国加快建设。”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投资顾问朱华雷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认为,财政政策后续可进一步发力支持科技创新,重点投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等,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推动科技强国建设。
事实上,“十四五”以来,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促进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全国财政科技支出预计达到5.5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34%,资金重点投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其中,基础研究累计投入达到7300亿元,年均增长12.3%。财政投入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投入强度从“十三五”期末的2.41%提高到2024年的2.68%,研发投入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
宋向清认为,财政政策后续也可以在“激发消费与投资”方面进一步发力。创新运用财税政策工具,激发潜在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开发好内需这座“富矿”,发挥好牵引力作用。
“与此同时,财政政策还可以继续在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以改善民生需求。”朱华雷表示。
“十四五”时期,财政部门认真落实扩大内需战略,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推动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更好发挥内需的主动力和稳定锚作用,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突出以就业带动增收,提升消费能力。
“我们实施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十四五’时期,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3186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29%,城镇累计新增就业超过5000万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保障水平,减轻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增强消费底气。”蓝佛安在发布会上表示。
“财政政策的持续发力将对促进经济增长、支持产业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振市场信心等方面对我国经济起到重要支撑。”朱华雷表示。
宋向清表示,财政政策正在推动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未来需进一步强化财政与货币、产业政策等的协同,例如通过专项债与政策性金融工具配合等,形成“财政发力—金融配合—社会参与”的良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